《又見平遙》是一檔在平遙夜的演出節目,有幸親臨觀看,算是平遙行的際遇,據說有人千里趨車專為看《又見平遙》。大家問我的感受,答案是“看了后悔,不看遺憾”,好在有“既不讓自己后悔,又不給自己留下遺憾”的好心態。 初看標題似我又去了平遙,實則這是第一次踏足平遙。有道是近景不珍看,遠處不厭前,平遙就在我們山西,總覺得有大把機會,然而去時近古稀!有朋友講,去一次就夠了,不會“又見”。曾經的旅游,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和說法,如今覺得這個認知略顯膚淺,如果單純地看看風景,一次足矣,但是,如果想要實現“行萬里路”的效果,還應該“又見”!帶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旅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放松身心,打卡留念,瀏覽風景,滿足食欲,似乎都對都可以,但是,似乎又缺了點東西。這次平遙行權當“又見”,因為無數次聽過晉商的故事,也看過《喬家大院》,等于間接見過平遙。這次的“又見”讓我感悟到,旅游除了前面說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商業文化、家國文化、人文地理、歷史脈絡、建筑風格等的學習了解。 “又見”到什么了呢?行業發展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而新生和消亡。鏢局因為貴重物品長途運輸而產生,又因為票號的興盛而走向衰落,直到消亡。票號解決了金銀攜帶、郵寄的困難,又因為紙幣的出現而發生了質的改變。今天也一樣,隨著計算機、互聯網、AI、新型運輸工具等的出現,新的行業產生了,許多行業又消失了。傳宗接代是中國人曾經根深蒂固的責任。《又見平遙》里,趙鏢師為了老板鏢局發展,一直期盼得子。其妻在生下兒子時大出血,臨死前像完成了重大使命一樣,說出“我死就死了吧!”她感覺死的其所,死的光榮。這就是那一代中國女人的使命和責任。拋開封建思想不說,人是該有那么一點精神,為人類繁衍生息,為延續生命而努力。反觀現在的許多年輕人,沒有一點做人的責任,沒有一點為人類發展的貢獻精神,一事當前,只顧一時快樂,沉醉在自我享樂的世界里,連動物生存的初始動能都沒有!旅游分為“文游”和“盲游”。一個人帶著三年級的小學生請假旅游,當問到不怕耽誤孩子學業時,她用不是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嗎回應,究竟能否達到行萬里路的效果,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比如平遙有一“棲蠡處”,很多人不解財神爺“范蠡”,導游也講不清楚,認真的人可能會查一查,不認真的一帶而過,不懂還是不懂。同樣是旅游收獲可能大不相同啊! “又見”平遙,本想從書本、電視走到實景看一看,學習一些商業運作,有些東西感受到了,如誠信經商,有些東西還是不大理解,比如向逃亡慈禧的捐款,就覺得是給自己留條“官商合作”的后路,與如今的世界沒有什么兩樣啊!看來需要深入學習社會學,學會歷史地,站在政治角度看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