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三喵先生 策劃:三喵先生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4500字 閱讀需要15分鐘 如今我們到不少歷史景點游玩,甭管這景點本身是不是重修的,很多景點還真正經放著一些明清時期的大炮,而且這些大炮也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叫做紅衣大炮。 ![]() 說起來這紅衣大炮的原名叫做紅夷大炮,聽名字就知道這玩意是來自西洋的產物。在風雨飄搖的明末歲月中,這種遙遙領先的西洋大炮給大明朝續了不少命,但是諷刺的是大明因為各種制度問題,反而讓這一項遙遙領先的軍事技術流落到了滿清,而有了炮兵支持的八旗軍隊如虎添翼,這大大加速了滿清征服天下的進程。那么,紅夷大炮是怎么傳到了大明?給大明續命的同時又是如何讓滿清掌握這項黑科技的?今天就來聊聊這些問題。 ![]() ![]() 說起這紅夷大炮在明清鼎革時期的作用,還得簡單講一下這種武器的歷史背景,這種大炮是在十六世紀的歐洲人在戰爭中逐漸研發出來的,在當時的歐洲,炮兵不僅需要在陸戰中對抗堅固的堡壘城池,還要在海戰中遠距離摧毀對方戰艦,如此一來,就勢必要增加炮彈威力,炮彈威力的增強又反過來需要更長的炮身,這就促使火炮鑄造技術不斷升級。 ![]() ◇ 圖為三喵先生拍攝于西班牙馬德里航海博物館正經的原裝“紅夷大炮” ![]() ◇ 圖為三喵先生拍攝于荷蘭國立博物館的“紅夷大炮”原型 最終鑄造出來的火炮不但炮管長,而且火炮身管厚度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這不僅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順序,而且還可以減輕整體火炮重量,并保證炮身強度不減弱降低炸膛概率。另外在炮身的重心兩側有炮耳,炮兵還能以此為軸調節射角,有了調節射角的功能,炮兵就能讓炮彈在最佳角度命中目標,最大化殺傷力。當然,這樣的火炮鑄造技術非常復雜,即使是歐洲國家也不是都能掌握,其中技術最好的是英國和瑞典,而老牌列強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掌握程度就差一些。那會兒歐洲戰爭頻繁,這些火炮在戰爭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并被大量裝備在海船上充當主要火力,尤其是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即使在他們的武裝商船上也裝備了這樣的先進艦炮,這也是它們能夠橫行東南亞重要的保障。 ![]() 據文獻記載,明朝人最早見識到這種艦炮的威力是在萬歷三十二年,當時有荷蘭人的船只駛入福建近海,駐守當地的明軍水師嚴陣以待,并準備用自己手里拿的另一件西洋火器,也就是佛郎機來御敵,但這佛郎機射程太近,根本夠不著荷蘭人的船,而這些荷蘭船只卻能在很遠的距離上開炮,當時明朝人記載:“第見清煙一縷,此即應手糜爛”,于是“海上驚怖”。如此降維打擊讓大明朝深感震驚。 當時東北關外的后金女真已經成了重大的邊患,女真人不僅有騎兵,還有盾車和重甲護身的步兵組合,當時明軍裝備的佛郎機對付這樣的敵人已經非常力不從心,當知道這世上還有如此威力巨大的大炮之后,大明馬上想辦法打探消息,并派人去澳門通過葡萄牙人購買這種大炮。葡萄牙人自己造佛郎機還行,但也沒徹底掌握這種大炮的鑄造方法,不過,他們有辦法從別的西方國家搞來大炮,而且他們自己的火炮操作人員那也比大明的專業許多。有一種說法是葡萄牙人從英國人或者荷蘭人這里購買了火炮,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們想辦法從英國觸礁沉沒的戰艦上打撈了這種火炮。 不管是怎樣的渠道,從天啟元年到天啟三年,大明總共從葡萄牙這里搞來了三十門這樣的火炮。對于大明朝來說,甭管這些火炮是葡萄牙人從哪里搞來的,英國人,荷蘭人甚至葡萄牙人在他們看來也沒啥區別,都是通體紅色毛發的外夷,因此這些大炮也就被叫做“紅夷大炮”。 ![]() 當這三十門紅夷大炮運抵北京后,葡萄牙人馬上在皇帝和百官面前表演試射,有一門在試射中炸了膛,不過剩下的火炮威力和射程那是無以倫比,打個幾百步之外的目標輕輕松松,在場的武官也就見過佛郎機,根本沒見過這種尖端武器,對于葡萄牙人帶來的大炮給出一致好評。于是,這些炮有十八門被留下拱衛京師城防,其余十一門馬上運到戰況最激烈的遼東前線。 ![]() 當時遼東的局勢已經非常危急,大明朝在一系列慘敗之下,眼看就要被逼的退守山海關了,明軍在關外唯一可以依仗的要塞就是寧遠,在袁崇煥的力主下,這十一門紅夷大炮全部運到寧遠,袁崇煥以這十一門大炮為核心大力加強城防。天啟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后金大軍,冒著嚴寒準備啃下寧遠城,袁崇煥的六千守軍以城護炮,以炮衛城,堅壁清野準備和后金軍決一死戰。從二十四日拂曉到二十六日,努爾哈赤派出盾車和重騎兵猛攻寧遠,袁崇煥則指揮明軍用紅夷大炮等火器猛烈還擊。 據記載當時明軍:“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當然了,所謂糜爛數里肯定是夸張的說辭,但紅夷大炮之下,甭管是后金的重步兵還是盾車都跟紙糊的一樣,盡管后金軍不顧傷亡硬頂著紅夷大炮的炮彈猛攻,除了在城下留下無數殘缺不全的尸體以外,始終未能攻破寧遠城。更有甚者,有記載說紅夷大炮的一發炮彈落在努爾哈赤的營帳附近,將其擊成重傷,數月之后努爾哈赤不治而亡。 ![]() 這個說法可信度存疑,但有一點是確鑿的,那就是自從萬歷后期以來,大明面對后金女真一敗再敗,終于在寧遠打了一場大勝仗。捷報傳到京城,天啟皇帝龍顏大悅,激動的說:“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可以說,在這次寧遠之役中,紅夷大炮已經成了明軍扭轉戰場頹勢,決定雙方成敗的核心武器,甚至可以說,靠紅夷大炮取得寧遠之戰的勝利后,破除了長久籠罩在遼東軍民對后金軍的恐懼,讓明軍重新有了擊敗后金軍的信心,而這邊的后金軍也開始對擁有紅夷大炮的明軍產生了畏懼心理。在不久后的寧錦大捷中,紅夷大炮又一次幫助明軍取得了勝利。 連戰連捷之下,有了這批紅夷大炮,這東北邊關的局勢就要好起來了,因此大明朝愈發重視紅夷大炮,并且想方設法購置或仿制更多的大炮。有記載說當時甚至有朝中官員招募閩南工匠,想辦法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仿造呂宋炮。這種炮的威力自然不能跟紅夷大炮相比,但也比明朝過去的火器強出不少了。 ![]() 到了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進逼北京,當時的禮部左侍郎徐光啟是朝中少數了解西方的大臣,時局危急之下他上書朝廷,對奏戰守之事,請求大力引進西洋炮兵技術,這其中包括了紅夷大炮的國產化,也包括了西洋先進的火炮應用技術引進。徐光啟的得意門生孫元化在當時西班牙的實用炮兵手冊基礎上半翻譯半著述,寫成了《西法神機》和《武經全書》這兩本書。書中孫元化不但詳細記錄了包括紅夷大炮在內西洋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技術,也包括了戰場測距和瞄準這些基本的幾何與三角學知識,這在當時的大明可以說是獨一份。他自己在山東也大量招募西洋工匠,組建了大明朝的國之重器火炮部隊。但是沒過多久,這支部隊就在吳橋兵變中集體叛變投了滿清,而孫元化也因此被處死,大明的紅夷大炮救國計劃到了這時候實際上就已經徹底完蛋了。 ![]() ◇ 圖為孫元化所著《西法神機》書影 此后的大明和滿清對待紅夷大炮的態度有著非常諷刺的對比。大明這邊雖然沒了懂技術的炮兵,但紅夷大炮已經在寧遠城頭證明了自己,那就是護國神器,所以國產化還是得搞,光是文獻記錄在案的大明自造“紅夷大炮”就超過了兩千多門,比如兩廣總督王尊德仿制過兩百門“澳門大銃”;福建巡撫熊文燦向北方解運過接近兩百門紅夷炮;甚至宣大總督盧象升,都造過一百門以上的“紅夷炮”。當然啦,這些大明國產紅夷炮跟當年寧遠城頭從葡萄牙人手里獲得的完全不是一種東西,只能說是“能打響,不怎么能炸膛”的火炮罷了,其威力射程遠遜于外國正版紅夷大炮不說,就連合格的火炮操作手都很難找到,所以紙面上看,大明的紅夷大炮數量實在是天下無敵,但基本都不堪用。 而反觀滿清這邊,他們在吳橋兵變之后不僅得到了正版原裝紅夷大炮,也還得到了優秀的炮兵部隊,皇太極非常重視這種大殺器,他在八旗軍里用投降滿清的漢人炮兵部隊重編了一支新營“重軍”,名曰烏真超哈。只是從名字上看,滿清統治者很避諱蠻夷的“夷”字,于是乎就把蠻夷的夷改為衣服的衣,這炮在滿清這兒就叫紅衣大炮,滿清這支炮兵部隊每次出征前還要給大炮加蓋紅布,討個好彩頭。 ![]() ◇ 圖為現代人重現的清軍炮兵部隊 雖然大明和滿清往后的紅夷大炮都可以說是山寨版,但這山寨也有區別,一邊有稍微懂點操作的炮兵底子,另一邊啥也沒有,日積月累之下明清雙方在炮兵水平發生逆轉,那么當雙方的紅夷大炮在戰場相遇之后的結果也就很明顯了。崇禎十二年松錦之戰,這時候的滿清已經有六十門紅衣大炮了,靠著這些大炮和熟練的炮兵,滿清軍隊連克塔山,杏山,最終打得明軍全軍覆沒,統帥洪承疇也投降了滿清。 這時候的大明軍隊已經徹底失去對滿清的優勢。后來滿清入關之后能夠在極短的時間之內連克李自成殘部和南明,這些勢力內部的互相傾軋當然是重要原因,滿清自己的紅衣大炮也是很重要的助力。比如說李自成逃出北京之后守衛潼關,此地易守難攻,在冷兵器時代是難以逾越的天塹,但是滿清靠著紅衣大炮很順利地轟開潼關要塞,逼得李自成繼續流亡,最終身死湖北九宮山。再往后,茍延殘喘的南明小朝廷在危機中甚至還想再度招募葡萄牙炮手,但這已經不起絲毫作用了。就這樣,大明朝本來以為能延續國運的紅夷大炮,反而成了促使明清鼎革的利器,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總的來說,這紅夷大炮在大明的歷史至少說明了兩個道理,首先,在當時的大明,最頂尖的軍事技術只能是從西洋傳來,但傳來后不僅制造水平一路急劇下降,對自家的炮兵專家孫元化也是說殺就殺,其次,大明官場內部斗爭殘酷,又固步自封,像徐光啟這樣的人才在大明只能是異數。既然這大明自有國情在此,就算再怎么用西洋器物找補也是無濟于事。按理說大明朝滅亡了,這道理應該很明顯才對,但到了大清晚期,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又把大明末期的路老老實實走了一遍,又再一次證明此路不通,在一個坑里跌倒兩次,所以這歷史的教訓,也終究是說給一些明事理的人聽的罷了。 *本文首發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于網絡,若有侵權,后臺聯系刪除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