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么好的春天,是時候開始準備蒲公英茶了。 我的個人摸索,概括起來有那么幾個步驟,科學上有沒有標準不清楚,全憑自學成才,整理出來,同道中人多多指教。 ![]() 第一步:采挖。 對純野生而言,采挖蒲公英不是個簡單的事,我指的是我們這個地方的資源,雖然看起來到處都有,但實際去采挖的話會費不少周折,原因就是資源有限,你得滿山嶺上竄馳著去找,尤其是初春時節,剛剛返青,沒有那朵刺眼的黃花做目標,很難輕易發現。 當然,經驗豐富如我者,自可輕松挖到。所以,你轉悠了半天沒挖到幾棵也不必惱火,嚼一口新鮮的蒲公英葉子,敗敗火先。 ![]() 第二步:擇洗。 比起采挖時的勞累,擇洗的過程雖看似輕松實則一點也不輕省。 初春采挖回來的蒲公英,基本都帶著厚厚的保護裝,去年冬天的枯葉,采挖時的泥沙,都需要你耐住性子慢慢來收拾。 千萬不要下水去洗,在擇干凈枯葉之前不要下水,不然那些干枯的草葉會貼在蒲公英根葉之間結合部,讓你捏也捏不住,撕也撕不掉,不好對付。 所以,先擇巴干凈再下水洗。 ![]() 第三步:殺青或晾曬。 所謂“殺青”,無非就是放在鍋里蒸一下,科學上似乎說是為了破壞哪種什么素從而保持葉片不會變黃,我個人以為,從賣相好的角度來說,可以殺青,但從自己使用的角度,可以忽略殺青,直接晾曬即可。 至于營養成分會不會因為有沒有殺青而不同,反正我沒覺出有啥明顯的區別。 ![]() 第四步:根葉分離。 這一步很關鍵,在簡單晾曬一下后,葉片部分縮水,更適合手工操作。根葉分離是為了更利于接下來的炒制,避免根葉比熱不同引發的葉子炒糊了根還沒熱乎。 很簡單,用剪刀把根葉連接處咔嚓一下就行,然后分開晾曬,這樣根是根葉是葉,顯得咱專業水平細膩高超。?? 在根葉分離的同步,你可以用剪刀把葉子剪成兩三厘米三四厘米四五厘米左右的小段,把根剪成一二厘米二三厘米左右的小段,免得你炒好了之后一泡茶滿杯子里都是大長長的葉子和丑陋不堪的長根。?? 第五步:下鍋。 葉子和根晾曬至七八成干,可以下鍋了。 先把鍋子刷洗干凈,不要還帶著你炒韭菜的余香,免得你泡蒲公英茶的時候還能喝到各種菜的味道。 大火,盡快讓鍋熱起來,倒入蒲公英,開始翻炒。 初始階段可以用筷子啥的攪拌,因為水分升騰很燙手,待鍋里看不到水汽的時候,轉小火,放下筷子,開始你的純手工操作。 不管你的小手手經不經燙,都要親手翻炒,對,用手翻炒。 因為你要隨時感知蒲公英的水分變化,準確把握炒制的火候。當然,對于生活態度粗獷的豪放派來說,拌拉拌拉就可以出鍋了,不過,咱不都是生活講究的人蠻,所以,還是用寄幾的小手手好。 整個炒制過程可不是三五分鐘的事兒,小火慢熥,不停翻炒,千萬別讓你額頭的汗滴進鍋里了,影響療效。?? ![]() 第六步:出鍋保存。 當你的小手手沒有了潮濕的感覺,這就意昧著已經快要成功了,當你覺得鍋里的蒲公英沙拉沙拉響了,不再粘鍋了,手上非常利落了,那就可以停火了。 千萬不要等到發黑了才停火,那是炒糊了的標志! 出鍋,倒在蓋墊子上,撲拉開,也就是攤開,讓它們涼透,然后拿出你精心準備的茶葉盒子,裝進去保存起來就行了。 千萬不要用方便袋保存! ![]() 最后一步:上茶! 無論是不是經過炒制,蒲公英都屬于寒性很強的東西,那些身體嬌弱腸胃敏感的人,半杯下肚就可能拉稀,所以,最好在泡茶的時候加上幾顆紅棗,中和一下茶的涼性。無論是根茶還是葉茶,都不要像泡老干烘那樣大把抓,那樣會要命!?? ![]() 據傳蒲公英茶有很多用途,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調理作用,本人不敢胡說八道,只能告訴你怎么制作蒲公英茶,其他的,請謹慎選擇。 再說了,中藥講究配方,不能單方下藥,所以,務必咨詢專業醫師后再予定奪。 匯報完畢。 【配圖均為今年本人制作蒲公英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