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淡如攝 蠡墅的楝花謝了已有半個月了。 楝花今年開得早,饒是我們比去年提前好幾日,也錯過了它的韶華盛時,高大的枝干間仍然散發(fā)著馥郁的花香,但已經(jīng)有很多葉子長了出來,綠暗紅稀的。村里也還有一些楝樹,葉子更多,楝花更稀。 任淡如攝 隱隱地有些吃驚:不過一年,蠡墅已不如舊時。曾經(jīng)的寧靜和天真不復(fù)存在,村民大部分已經(jīng)搬走,到處是空蕩蕩的房子,破敗的墻上,大敞的窗子朝路人裂著黑洞洞的大口,去年路過的“萍萍棉布店”看起來已經(jīng)關(guān)門歇業(yè)許久了。當(dāng)然也還有人住著的。棉布店旁一棟頗有規(guī)模的三層小樓,有人正進(jìn)進(jìn)出出,還有的門窗緊閉,但門口顯然很干凈。實際上,至少還有176戶人家住著。 任淡如攝 很多人來看大楝樹,還有一些人在棧廊浜那兒寫生。荒敗,而喧鬧。 這里就是棧廊浜,挺古意的名字。 很快我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 去年的“寧靜和天真”,原不在棧廊浜,而是在上塘西街。 任淡如攝 蠡墅這小小的村莊,因為河有三岔,老街也分成三條。從蠡墅橋左邊下橋,是大楝樹的所在,一直走,就會走到棧廊浜。這是最多人走的路線。但如果從蠡墅橋右邊下橋,就會走到上塘西街——村口的楝樹來看的人很多,走到棧廊浜的人很多,但走到上塘西街的人很少,因為走這里就不能拍大楝樹,所以人少,安靜。去年我們來的時候,因為不識路,就是從上塘西街走到棧廊浜的。 任淡如攝 不過棧廊浜也好,上塘西街也好,都有了一些變化。蠡墅橋頭開了一家書店——或者去年我沒有注意?書店很小,也破舊,惟一可觀的是門口有一面墻的文字,陳述著蠡墅村的歷史,原來蠡墅也是有故事的,原有王姓、陸姓、徐姓、馮姓四大家族,王姓的老宅是三益堂,陸姓的老宅是南二房,徐姓的老宅是徐貽善,馮姓老宅喚馮德明,這些老宅多有房千間,至不濟(jì)也有“一百零八間”。四大家族的后人,后來都搬去蘇州住了,老宅也或毀或廢。但蠡墅也不是什么都沒有了。蠡墅現(xiàn)在還有須茂橋、蠡墅橋、永興橋、太平橋這些古橋,還有城隍廟雙銀杏這些古老的銀杏樹。 ![]() ![]() ![]() ![]() 但總是留下了一些痕跡。更多的過往,沒有留下痕跡。 沿著上塘西街一直往前,越來越野。兩個孩子在那里撈魚,可能是子女來探望尚留在村里的老人,把孫子也帶了來。風(fēng)吹過來,極像是小時候去外婆家的感覺:無人的鄉(xiāng)間道路,作物和野草的氣味飄蕩在風(fēng)里,日頭有點兒曬,整個世界寧靜、自由、無羈。 棧廊浜和上塘西街很多房子都空了。 有的房子只余下木梁在那里,是經(jīng)歷了風(fēng)吹雨打的老木頭。村里原有一所幾層樓的小學(xué),現(xiàn)在改成了拆遷辦,靜悄悄的,想來,以前蠡墅村也是人丁興旺的。 任淡如攝 人們搬走以后,植物們?nèi)匀辉诎察o地生長,有一個竹林,青竹子長得很健壯,一枝大竹子扛不住了似地斜向一邊,全是沒有人打理的樣子,恍惚讓人想起一句詩:“山月不知人世變”——這是唐人雍陶路過杜甫舊宅時的感慨。 時光從不為人停留。就好象楝花謝了,榴花會開。不管蠡墅多么荒敗,楝花和榴花仍然開得熱烈。 不知明年,這些楝花和榴花還在否。 任淡如攝 作者:任淡如 本文為菊齋原創(chuàng)首發(fā)。公號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我們開白授權(quá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