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實用心理《5分鐘心理學》 ![]() 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在咨詢室里,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人,他們總是活得很“累”—— 不是身體累,是心里那根弦繃得太緊, 總是自己跟自己較勁。 明明想要被關心,開口卻變成“我才不需要”; 明明很努力了,卻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明明可以做選擇,但就是會反復糾結,到最后啥也沒選…… 如果你符合這些的描述,那今天的內容就是寫給你的——因為你就是那個“擰巴小孩”。 首先我們來看看“擰巴”的人,到底在糾結什么? 1 “我害怕選錯,所以干脆不選” ![]() 擰巴的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選擇困難癥晚期。 去吃火鍋還是日料? 糾結半小時,最后隨便選了家難吃的。 該不該換工作? 想來想去,結果在原公司又耗了三年。 他們不是沒主見,而是太害怕“犯錯”,所以寧愿不選,也不愿意承擔“選錯”的風險。 心理學上這叫“決策癱瘓”—— 當一個人對結果焦慮過載時,大腦會直接“死機”,導致拖延、逃避,甚至讓別人替自己選。 2 “我總覺得,別人比我更正確” ![]() 擰巴的人常常陷入“自我懷疑模式”: 發朋友圈前反復刪改,生怕別人覺得自己矯情; 跟人說話時總在想:“TA是不是覺得我很蠢?” 他們的問題不是沒想法,而是過度在意他人評價,導致自己的聲音被淹沒了。 3 “我既要……又要……結果兩頭空” ![]() 擰巴的人特別擅長給自己設“不可能任務”,比如: 想減肥又不想運動、控制飲食,想賺錢又不想認真專研、付出努力。 他們是既不能徹底躺平,又不能全力以赴,結果卡在中間無限內耗。 那為什么你會這么擰巴呢? 據我的觀察和總結,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1. 童年經驗: 很多擰巴的人,從小被灌輸了一種觀念: “只有做對,才值得被愛。” 考好了才能被表揚; 乖巧懂事才能得到關注; 稍微犯點錯,就會被批評甚至懲罰。 久而久之,他們形成了一種思維: “我必須完美,才有資格活著。” 成年后,這種模式演變成: 做決定時害怕“不夠好”,于是糾結拖延; 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總是過度反思自己的言行; 對自己高要求,永遠在焦慮。 2. 內在沖突 擰巴的人,腦子里常常有兩種聲音在掐架: 丨一個是“小孩模式”,TA在說: 我想任性、想放松、想躺平…… 丨另一個是“審判者模式”,TA在說: 你不準懶!你必須優秀!否則沒人愛你! 這兩種聲音不斷拉扯,導致他們做什么都不痛快—— 想玩的時候覺得自己廢,努力的時候又覺得自己慘。 3.安全感的缺失 擰巴的人,通常骨子里都有某種“不安全感”,比如: 對他人不信任,跟別人相處時,認為別人一定會對自己有負面評價; 對自己不信任,認為自己就這個樣子了,不會有好的轉變,甚至很多時候都認為自己很糟糕。 這種心態讓他們做什么都先想最壞的結果,導致行動力癱瘓。 想要停止擰巴,你可以試試這樣做: 1 練習說「也行」 擰巴的人特別喜歡“非黑即白”思維,以后試著換一下,比如: 你認為工作必須完美,否則就是失敗,以后可以改成:“這次80分,也行。” “也行”不是降低標準,而是允許自己不完美。 2 把“內心的審判者”請出去 每當你又開始自我批判時,可以試著想象那個批評你的聲音,是一個人坐在你腦子里指手畫腳。 然后你對TA說: “謝謝你的意見,但今天我想自己做決定。” 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能更輕松地做選擇了。 3 找到你的“支持系統” 擰巴的人習慣獨自掙扎,但其實: 你可以和信任的朋友聊聊,也可以寫情緒日記。 把混亂的思緒倒出來,又或者在咨詢師面前哭一場,承認自己需要幫助并不丟人。 如果你有需要,我們的咨詢師會幫助你。 最后我想告訴你: “擰巴”不是性格缺陷,它只是你過去保護自己的方式。 但現在的你,已經長大了,你可以重建一個更好的,能讓自己更舒服的保護方式。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