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3月,翁維良出生于浙江寧波一個普通家庭。7歲那年,母親因結核病離世,年幼的他站在病床前,看著母親日漸消瘦,最終撒手人寰,那一刻,翁維良第一次真切地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從那時起,一個念頭在他心中扎根:長大后要成為一名醫生,救人于危難之中。 1955年,翁維良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接受系統的西醫教育。然而,在一次中醫選修課上,他初次接觸《黃帝內經》,便被中醫“天人合一”“辨證施治”的整體觀所打動,尤其對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病中的獨特優勢深感興趣。大學畢業后,翁維良沒有選擇進入大醫院,而是毅然走進了衛生部中醫研究院,踏上“西學中”的求索之路。 初學中醫時,翁維良并不順利。西醫的邏輯和結構深入骨髓,讓他在面對《傷寒論》《金匱要略》時常常困惑不解。他把經典條文剪成紙條隨身攜帶,邊走邊背,甚至在深夜里因一條不解的文句而煩躁捶頭。翁維良的導師岳美中治學嚴謹,有一次讓他整理出國時的診療筆記,字字句句都要考據出處、分析臨床意義。這一過程雖苦,卻讓翁維良深刻體會到:“中醫經典必須活用,而非死記。” 20世紀60年代末,翁維良隨中醫研究院遷至山西稷山縣,在呂梁山下的農村醫療隊擔任“赤腳醫生”。白天,他為農民看病;夜晚,他點起煤油燈,繼續研讀醫書。在那里,他接觸到大量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深感中醫在基層的適用性。一次,翁維良為一位因營養不良導致高血壓的村民,調配藥膳,以黃芪、丹參、決明子等平價中藥調理。數月后,患者血壓穩定,精神恢復。那一刻,他意識到:中醫不僅要治病,更要貼近民生、服務百姓。 在長期臨床中,翁維良尤為關注高血壓。他發現,不少高血壓患者即使服用了多種降壓西藥,血壓仍控制不理想,伴隨失眠、頭痛、煩躁等癥狀,甚至發展為腦卒中。翁維良提出:“高血壓不能只看血壓計的數字,更要看到病人整體的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他主張從中醫病因病機入手,辨證論治,為這一慢性頑癥找到更精準的中醫路徑。 在系統整理歷代醫家對眩暈、頭痛、血證等癥候的認識基礎上,翁維良提出高血壓的核心病位在肝,病機為“本虛標實”,即“肝腎陰虛為本,肝陽上亢為標,常兼痰濕、血瘀等夾雜病理因素”。據此,他自創“葛根天麻湯”,以天麻、鉤藤平肝潛陽,葛根升清降濁,赤芍、郁金活血通絡,佐以桑寄生補肝腎,臨床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顯著降低頭痛、眩暈、煩躁等癥狀,降壓有效率超過90%。 一位40多歲的企業家,因長期高壓工作,血壓飆升至180/110 mmHg,常感頭痛欲裂、夜不能寐。多種西藥雖短時降壓,卻反復反彈。翁維良根據其證型,以葛根天麻湯為基礎加味,佐以酸棗仁、夜交藤養心安神,僅兩周,血壓降至140/90 mmHg,睡眠明顯改善。患者感慨:“中藥不僅降壓,還把我的心也調順了。” 面對那些服用四種以上西藥、仍難控壓的頑固性高血壓患者,翁維良進一步總結提出“痰瘀互結”為主要病機。他指出,現代人多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致痰濕瘀阻,血脈不暢,升降失常,導致血壓波動難控。翁維良據此創制“祛痰活血方”,以半夏、茯苓祛痰濕,丹參、川芎活血通絡,再配以地龍通絡降壓,應用于多種頑固性高血壓患者,效果顯著。 一位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血壓長期維持在160/100 mmHg,且糖化血紅蛋白高達9%。經“祛痰活血方”三月調治,不僅血壓降至130/85 mmHg,糖化血紅蛋白也穩定在7.1%。翁維良在隨訪記錄中寫道:“中藥調理非一時之功,但重在標本兼治,調氣化瘀、平穩持久。” 在研究中,翁維良始終強調中醫與現代醫學的融合。他引入血壓變異性、心率變異性、血小板黏附率等現代指標,結合望聞問切,實現中醫辨證的“客觀化”“數據化”。他還與北京多家三甲醫院合作,建立高血壓中醫治療大數據平臺,開展長期隨訪與療效評估,形成了系統的中醫治療高血壓規范與路徑。翁維良主導的“高血壓血瘀證辨治及活血方藥機制研究”項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翁維良始終堅持“好藥不貴”。他主導研發的冠心3號方,雖只含丹參、川芎等幾味廉價藥材,卻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累計服務患者超過五百萬人。他曾婉拒一位富商送來的上萬元野山參,坦言:“治病不在藥貴,而在對癥。真正好的中藥,是用得起、吃得下、見效快。” 2022年,85歲的翁維良當選第四屆“國醫大師”,仍每周堅持出診。他常對患者說:“降壓不是終點,活得有質量才是目標。”如今,他正致力于推動AI與中醫融合,開發高血壓個體化預測模型,讓中醫走向更加精準的未來。 而在幾十年的臨床沉淀中,翁維良也逐漸悟出了一個道理:高血壓不只是“每天吃點藥降壓藥”這么簡單。真正的根源,往往深藏在人體的陰陽失調、氣機逆亂、肝腎虧虛之中。數字只是表象,中醫講究的是內在的整體調和。他常說:“治高壓,不能只盯著血壓計,更要看到背后的臟腑關系和氣血狀態。” 在一次專題講座上,有聽眾舉手問道:“翁老師,您看了這么多年病,有沒有什么不吃藥就能降壓的小竅門?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最怕天天吃藥、吃一輩子。”翁維良聽后笑了笑說道:“不少人以為,只要飲食清淡、不熬夜、多鍛煉,血壓就能穩得住。可實際上,生活中還有三件小事,往往被忽視,卻比吃藥更關鍵。只要做到這三點,氣血順了,陽亢平了,血壓自然也會跟著穩下來!” 第一件小事,是“情緒的管理”。中醫認為,怒則氣上,憂則氣結,情志內傷是高血壓的重要誘因之一。肝主疏泄,調暢情緒;而高血壓多屬肝陽上亢、肝火偏盛,若情緒長期處于憤怒、焦躁或壓抑狀態,極易促發血壓升高。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早上剛量血壓還好好的,一通電話一生氣,立刻飆升。這正是“肝陽擾上”所致。調情緒不是簡單地“忍著”,而是要通過規律作息、舒緩鍛煉、良好社交等方式,疏肝解郁,降火安神。每天清晨靜坐5分鐘,深呼吸、調心氣,也是一種簡單卻有效的“降壓功”。 第二件小事,是“睡眠的養護”。中醫講“陽入于陰則寐”,晚上是陽氣歸根、陰血養神的時間。如果熬夜、晚睡,打亂了陰陽運行的節律,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肝腎陰虛、肝陽亢盛,血壓不降反升。許多老年人常訴“晚上兩三點就醒”,中醫稱為“肝膽火旺,心神不寧”。因此,穩定血壓的一個重要策略,是改善睡眠質量,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節律。推薦在晚上9點后減少用眼和腦力活動,10點前上床休息;同時可用溫水泡腳、飲一杯蓮子百合水,助陽歸根、心神內守。睡眠好了,血壓自然跟著穩。 第三件小事,是“排便的通暢”。很多人沒意識到,便秘和血壓有著密切關聯。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大便不通,則濁氣上擾,血脈壅滯。尤其是年長者,腸道蠕動減弱,若每日排便不暢,往往伴有口苦口干、心煩易怒等肝火偏盛癥狀,也會使血壓居高不下。更有甚者,排便時用力過猛,可致血壓驟升,誘發腦卒中。因此,高血壓患者應重視大便通暢這一“細節健康”。飲食上應多攝入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山藥、木耳、番薯、燕麥,養胃潤腸;適當飲用決明子茶、桑葚粥等柔潤通便之品;若便秘久治不愈,也應辨證施治,從肝郁氣滯或脾虛氣陷等方面入手。 這三件看似簡單的小事,看得見的是生活習慣,看不見的是中醫對人體整體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在中醫理論中,氣血通則不痛、不高、不堵。一味依賴降壓藥,只是壓住了“表”,而疏忽了“里”的陰陽平衡和臟腑協調,往往會陷入“壓得下,穩不住,停就漲”的惡性循環。相反,通過調情志、養睡眠、通大便,從日常細節中修復身體內在運行秩序,才是從根本上“平肝息風”“安神定志”的關鍵。 中醫不反對藥物治療,但更強調“人藥合一”的長久之道。正所謂“藥不在多,在于中病即止;調不在難,在于循序漸進”。高血壓之調,非一日之功,卻在日常每一餐、每一眠、每一次深呼吸之間,悄然發生改變。 資料來源: 1.付藎毅,張菀桐,王旭杰,等.國醫大師翁維良治療冠心病支架術后再狹窄的長時醫案[J].天津中醫藥,2024,41(08):957-962. 2.付藎毅,張菀桐,王旭杰,等.翁維良教授從氣血陰陽辨治室性早搏的經驗[J].中國醫藥導報,2024,21(13):90-92. 3.王旭杰,張菀桐,郭明冬,等.國醫大師翁維良教授治療高齡老年冠心病經驗[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3,41(05):124-127 (《研究高血壓60年,國醫大師翁維良分享3個降壓秘訣,簡單有效不花錢!》一文情節稍有潤色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均為網圖,人名均為化名,配合敘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