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人說是情感需要,有人說是價值交換,還有人說是求證事實。雖然眾說紛紜各有不同,但其核心都是為了某方面利益,不然誰愿意白白花費時間去“討好”別人。在人際交往中,大多數人對于情感的需求,遠遠大于對于真相的追求。你與他人交往,或許有追求真相的欲望,可一旦交往讓你感到不舒服,你很可能就會中斷交往,讓自己少受一些煎熬。現實中可以看到,那些整天把“我說話直,你別介意”掛在嘴邊的人,往往人緣很不好。這不是巧合,而是人性規律。這很容易理解,張嘴就讓別人不舒服,誰愿意跟他交往,為自己找虐嗎?除了那些火燒眉毛的緊急情況,日常生活的交流,基本都是交換情緒價值,而不是在討論真相。即便是關于某些事情的討論,會有爭執,但不會一味地否定和詆毀他人,讓別人難堪,下不來臺。所謂的“忠言逆耳”,很大程度是以耿直的態度,不顧及他人感受說出真相,讓他人如被打臉般火辣辣的疼。除了極少數真正成熟睿智的人能理性消化,絕大多數人是反感的,甚至還會秋后算賬。不管是這局那局,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想體會美好的感受,自己的話有共鳴,能被理解和接納,而不是被忽視、貶低和不屑一顧。所以,想要在社交中收獲善意,就別總是窮追猛打揪著事實不放。這并不是讓你說假話曲意逢迎,而是要你根據彼此關系的親疏遠近,靈活調整分享信息的程度。簡單來說,就是合理掌握交談中真誠態度、事實密度和信息量的比例,而不是一味地只追求真相。這世上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真相,也不是他們不知道真相,而是大庭廣眾下的“絕對事實”會讓他們難堪。所以,不要指望真心就能換回真心,很可能你的真心會刺傷對方,讓對方對你深惡痛絕。真正的智慧是以“真誠”為先導,透過需求看到背后的人,追求“有效事實”,用恰當的方式傳遞有價值也信息。即你不必過多在意“真實”,而是用“真誠”的態度表達為對方著想,讓對方獲利。真相可以藏于心中,自己細細品味,而不是拿出來當成利刃刺向對方。人性自私、好面子,就算對他有利,但讓他大庭廣眾下出丑了,他就很難心平氣和對待你,把你當成他的知己和左膀右臂。過度的真實,只是滿足了自己的表現欲,但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換一種表達方式,用真誠代替真實。所謂的真誠不是虛以委蛇,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是照顧對方的情緒,激發他的善意。就如在對方出現差錯時,不是一上來就滔滔不絕地講事實,把對方批判的一無是處,可以先用“真誠”的態度感謝對方的付出,夸獎他的努力,在大家情緒高漲時輕輕地點出不足及相應的解決辦法。大多數以事實為依據的抱怨、指責、批評、爭吵、打擊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讓彼此成為仇人。以“真誠”的態度感謝、表揚、贊同、欣賞更容易得到共鳴,拉近關系,解決問題。這也是為什么那些“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人受人歡迎,因為他們所有的社交都是善意的。或許有很多人不認可這樣的處事原則和這種人,認為做人要光明磊落,脫離事實就是虛偽,應該被唾棄。但是,這種“真誠”和真實并不矛盾。只要動機純良,是真心為別人好,想解決問題的,不管是逆耳的忠言,還是順耳的婉語,都是真誠的。哪怕這些話語很隱晦,與真實還有差距,那也是真誠。人是感性的,特別是在爭論和交際過程中,逆耳的忠言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侵犯了、被說教了、被矮化了、被傷害了,進而更加反感對方,遠離對方。這樣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反而更嚴重了。其實,動不動就以事實為基礎掏心掏肺的人,讓人感覺更不可靠。因為很多事實是隱私,不方便暴露于大庭廣眾之下的。真實確實很重要,但能讓對方接受更重要,不然真心換來的就是傷心。不要什么事都藏不住,要往外說,保留一些神秘感,更容易被接受。人際關系的經營,不是交換事實,而是經營感受。對方不會因為你揭露事實而感激和親近你,只會因為你的不合時宜而疏遠你。哪怕你是對的,別人也不會接近你。揭露真相,你是很爽,但在別人眼里,你就是一個難相處和愛挑事的人。真正的高手,即便知道真相,也不會直接挑明,而是讓別人自己發現,自己彌補。社交中修煉真誠,最關鍵的就是學會不評價、不建議、不掃興。不是不知道真相,而是能共情別人的悲傷,能同歡別人的快樂。最高明的社交智慧,不努力展現自己的見解,而是激發別人的表現欲。人際關系中,遇到問題時,不要急著跳出來指手畫腳,充當關系的終結者,而是用真誠釋放善意,找到同頻的人,這樣社交圈就會越來越高質量,才會無往而不利。改命的社交方式,真誠但不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