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五月的比雷埃夫斯,如海水般明亮的海風裹挾著歷史的回響。昨日,這座雅典的外港不僅迎來了國際博物館日的熱鬧喧囂,更見證了兩個震撼人心的紀念儀式: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的英雄馬夫羅米哈利,與20世紀初遭奧斯曼土耳其驅逐屠殺而遇難的本都希臘人(Pontic Greeks),這兩段看似遙遠的歷史,在2025年5月18日這一天,于比雷埃夫斯的城市心臟交匯。 一邊是“自由或死亡”的錚錚誓言,一邊是被遺忘的傷痛記憶,這座千年港城用兩場莊嚴的儀式,將民族的榮光與創傷一同銘刻。 希臘人民在國際博物館紀念日這天,用兩場莊嚴而深情的儀式,喚醒了沉睡在歷史長河中的兩個名字——一位曾揮劍斗爭的英雄,一群曾沉默赴死的靈魂。他們分別來自兩個截然不同的時間點:一個在1821年,一個在20世紀初的動蕩邊緣。而比雷埃夫斯,把這對兩段歷史的紀念放在了同一天,放在了城市心臟的跳動里。 ?一把刀的誓言:馬夫羅米哈利與“自由或死亡” 提到希臘獨立戰爭,就繞不開一個地方——馬尼半島(Mani)。在這片山海交錯、石頭鋒利得像民族性格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位傳奇人物:佩特羅斯·馬夫羅米哈利(Petros Mavromichalis),也稱“Petrobey”。 在昨天中午時分,比雷埃夫斯在市中心的保羅斯·巴科揚尼斯廣場舉行了馬夫羅米哈利雕像揭幕儀式,以國家之名致敬這位將軍,這不是因為他曾在雅典開過議會,不是因為他曾與奧斯曼帝國談過判,而是因為他在動蕩歲月中,代表了“我們不投降”的精神坐標。 ![]() 圖1:佩特羅斯·馬夫羅米哈利雕塑揭幕儀式現場 在雕塑揭幕的紀念儀式上,軍樂莊嚴,官員肅立。比雷埃夫斯市長、多位歷史學者與軍方代表分別發言,講述他如何從馬尼地區的領袖人物,成長為希臘南部最堅定的抗奧斯曼力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1821年3月,是來自馬尼的馬夫羅米哈利在卡拉馬塔率先升起希臘革命的旗幟, 這面旗上繡著廣為希臘人所熟知的三個詞語: “Ελευθερ?α ? Θ?νατο?”(自由或死亡)。 這不是一句浪漫主義口號。這是彼時每一個起義者的生死抉擇。 紀念雕塑揭幕儀式最后,曼尼女性低聲吟唱傳統哀歌《馬夫羅米哈利納的哀歌》,孩子們朗誦古老詩行。這不是結束,而是記憶的繼續。 ![]() 圖2:來自希臘各地文化協會的群眾巡游紀念馬夫羅米哈利雕像揭幕 比雷埃夫斯為何選擇紀念這位將軍?答案或許藏在一座千年港口的靈魂深處——自由不只是詩人贊美的詞匯,它更是普通人一代代選擇抗爭、記憶、并傳遞的信仰。 ???來自黑海的哀歌:35萬余位"本都希臘人"的沉默紀年 一夜之間失去一切的民族,有時不會哭,而是沉默地走進歷史書中一頁殘破的角落。 在5月18日傍晚時分,海邊的亞歷山大廣場聚集了響起低沉的奏樂,市民和政要學者等在一起紀念106年前在黑海沿岸遭遇屠殺的35.3萬名本都希臘人。 在晚上9點左右,夜幕剛剛降臨,希臘人們開啟了一場極具情感張力的追思儀式:青年人跑步進場點燃火炬、教會代表主持禱告,管弦樂隊奏樂表哀思、講述和追憶、歷史學者回顧當年聯合國未能及時干預的背景、敬獻花圈、奏希臘國歌、藝術家朗誦幸存者的回憶錄片段、極具動感的希臘舞蹈表演。 當希臘國歌奏響的時候,坐在廣場石墩上吃卷肉餅的兩位極具嬉皮士風格的人,他倆即刻放下手中的食物,站起來面向樂隊方向肅立。 那一刻,希臘人民的愛國和民族情懷在他們身上具化了,而不僅僅體現在在臺上講話的政要和學者的言語中。 “Π?ντο?”(Pontus),是古希臘人對黑海南岸的稱呼。從公元前8世紀起,這里居住著大量希臘移民。他們建立了城市,傳播了希臘文化,也在幾千年的波濤中發展出一支獨特的“本都希臘人”族群。 ![]() 圖3:"本都希臘人"大屠殺106周年紀念活動的朗誦現場 但到了20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帝國的逐漸崩潰,他們成了被懷疑、被驅逐、甚至被系統性屠殺的“異族”。 更令人動容的是,一位幸存者后代在現場展出其祖父留下的日記本:字跡斑駁,記下了逃亡途中死去的兄弟、母親失蹤的日子,還有一個孩子寫下的最初希臘語單詞——“πατρ?δα”(祖國)。 這場儀式,不只是在講一個“過去的故事”。它在提醒當下:歷史不能被掩埋,更不能被重演。 ??比雷埃夫斯:歷史不是沉默的,而是呼吸的 比雷埃夫斯,這座港城,不止運送船只與貨物,也傳遞記憶與信仰。 一邊,是為國家獨立拋頭顱灑熱血的馬夫羅米哈利,一邊,是在世界冷漠中沉默赴死的本都希臘人。這兩個紀念儀式并置,仿佛構成了一個歷史的坐標軸:自由與犧牲,抗爭與記憶,都是民族靈魂的兩個向度。 視頻1:”本都希臘人“大屠殺106周年紀念活動剪影 歷史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展品。它流動在城市的街頭廣場,也潛藏在人們的日常語言與眼神中。 也許這正是比雷埃夫斯2025年5月最動人的意義所在——它用一座城市的肩膀,承載了整個民族的榮光與創傷。 ??結語 常聽人說,現代人離歷史太遠。但或許你不需要成為歷史學家,也能理解馬夫羅米哈利的“自由或死亡”,或體會一個海外的希臘裔祖母如何教孩子念出“patrida”。 因為歷史,并不只在書上。它在每一次紀念中活著,在每一個愿意記得的人心中延續。 下次當你跟隨雅典巴士觀光線或路過亞歷山大廣場上的那座看似朋克風格的金屬拱形雕塑或者地鐵三號線出來到市政劇院時,不妨駐足片刻,那座雕塑腳下,展示著你從未聽說、卻令你動容的故事。 ??你是否也曾在旅行中,感受到歷史的眼神?歡迎留言分享你記憶中“最有精神”的雕像故事。 有趣的靈魂|有趣的人生
僑見歐亞|瞧見不一樣 ![]() 封底圖:被海三面環繞的城與國(?JuneH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