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中的海,總是帶著咸濕的味道,在時光的長河里,泛起層層漣漪。我家離海不過二十公里左右,我們這片是黃海水域,海水沒有清澈的顏色只有混濁。可它承載了我太多的童年歡樂與青春回憶。 小時候,最期待的便是跟著哥姐們去海邊玩耍。那時候,我們的目標簡單純粹,就是去拾泥螺、晃小蛤。光著腳丫子踩在松軟的沙灘上,感受著沙子從腳趾縫間緩緩滑過,癢癢的,卻滿心歡喜。海水褪潮后泥螺就在淺淺的泥沙之上,密密麻麻,滿眼都是,只管彎腰手拾。而晃小蛤則需要一些技巧,在特定的灘涂上,用腳輕輕晃動,小蛤便會一個個從泥里冒出來,像是在和我們玩捉迷藏。那時的海,是我們的樂園,是大自然給予我們最慷慨的饋贈。 九十年代,鎮水利站和啟東縣紫菜養殖老板合作,辦起了鎮辦企業,建起了紫菜烘干生產線,大海也因此有了新的生機。海里開始養殖紫菜,這也為村里帶來了新的勞作機會。當時,我擔任村副主任,在交通極為不便的情況下,響應政府號召,組織村里的幾十號人前往海邊趕海。 每次出發,大家都帶著滿滿的熱情和干勁。我們乘坐著拖拉機,一路顛簸,朝著大海的方向前進。當大海出現在眼前時,那種震撼至今難忘。在大海未退潮時,它一望無邊,波濤洶涌,仿佛是一片黃色的汪洋,與天際相連,讓人不禁感嘆自己的渺小。 而當落潮的時刻來臨,我們便如同出征的戰士,迫不及待地趕往指定地點。大家爭分奪秒,與潮水賽跑,只為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地收獲紫菜。站在沙灘上,手持剪刀,快速地將繩網上的紫菜剪下,動作嫻熟而利落。那場面,壯觀極了。數百人在海邊忙碌,吆喝聲、剪刀聲、海浪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獨特的勞動樂章。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汗水,卻也寫滿了收獲的喜悅。 后來,我又去趕海了幾次,每一次都有著不同的感受,但相同的是那份對大海的熱愛和對勞動的熱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海面被人承包,趕海的機會漸漸少了,我也有好多年沒有再去過那片熟悉的海域。 如今,為了保護濕地,守護生態環境和鳥類,大海不再被私人承包。再次來到海邊,眼前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片海,依舊是記憶中的模樣,波濤起伏,潮起潮落;陌生的是,來趕海看海的人多了,熱鬧非凡。人們在這里感受大海的魅力,享受與大自然親近的時光。 站在海邊,看著潮水漲落,思緒萬千。那些曾經趕海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歷歷在目。它們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見證了我的成長,也見證了大海的變遷。大海依舊在那里,用它寬廣的胸懷,包容著世間的一切,而我對它的眷戀,也將永遠留在心底,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