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例子給了我們一個教訓:本錢不夠時,很難勉強做大生意。
諸葛亮是受了時代的壓迫,一定要以小本錢做大生意,他只好向市場屈服,向資金來源屈服。
換句話說,本錢不夠,借錢做生意,則債主卡死我。
但是董事長做錯了事,劉備把荊州的這筆本錢押在賭桌上,一把輸光了。
關公麥城敗亡,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告,集合全國的力量,連營七百里伐東吳,這個意氣用事的豪賭,把本錢折掉了一半。
總經理諸葛亮不得不以一半的本錢,做一倍半的買賣——這當然辦不到。
諸葛亮可佩,是因為他的使命感,是他明知不可為卻仍然去做。
在商業場合,卻是不能靠使命感辦事的,不能做形勢不容許的買賣、擴張。
所以蜀漢之所以敗,并不是敗在阿斗手上,而是敗在劉備的一場豪賭,使得諸葛亮無法挽回。
我們可以了解到,許多為了達到短期的目的而做出的妥協,最后只會變成自己的負擔。
鞏固自己的基礎,接受自己的實力,野心不要太大,真正高明的賭徒是累積小勝成大勝,而 不是孤注一擲——這是穩扎穩打的辦法。 大體贊同許先生的見解,蜀漢以一百萬人口,十萬的軍隊,長期進行北伐,最終導致國力疲弊已極,被司馬氏輕易滅掉。諸葛亮認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所以長期以弱擊強,堅持靠北伐來凝聚人心,在南中卻“不留兵,不運糧”,這樣的戰略未必高明。我認為蜀漢當時應該認真經營南中七郡,有了廣大的后方和培植起了雄厚的國力,才來考慮東征和北伐的問題,凡事必先固本而求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