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參數之后,系統信任成為新高地 過去兩年,大語言模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語言生成能力。但當企業、政府機構、醫院和工廠真正把 AI 拉進系統,最關心的卻變成了: 數據能否本地運行、不出網?
模型輸出是否能被復查、可審計?
系統行為出錯后是否能追責、能回滾?
這些問題不是更強模型可以直接解決的。它們屬于結構與工程的范疇。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又一個模型的升級,而是一種范式的轉變——Agentic AI:不是讓 AI 更炫,而是讓它真正能“干活”、能“負責”、能“在系統中活下來”。 我們相信,真正的 AI,不是在演示中贏得掌聲,而是在系統中承接責任。 一、Agentic AI 的技術源流:從智能體到系統智能
“Agentic AI”不是一家公司發明的術語,而是多個研究方向、工程實踐與技術共識逐步收斂形成的一種系統范式。 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 1980 年代的 AI 研究,“Agent”意指具備自主性、感知力與目標行為的智能體。而今天的“Agentic AI”,已不再是一個“聰明的個體”,而是一套讓多個智能體共同完成任務的系統結構。 2023年以后,伴隨 AutoGPT、LangChain Agents、Meta CAMEL、Voyager 等系統的發布,大模型被嵌入到任務流程中,具備了規劃、執行、調度、反饋等多元能力,“Agentic AI”這一說法開始廣泛出現。 雖然至今未被官方標準化定義,但“Agentic AI”已經普遍被理解為: 能夠基于目標執行多步任務;
可調用多模型、多工具;
擁有記憶與狀態反饋;
能被嵌入現實流程系統、滿足組織邊界與責任需求。
它是從“大模型說話”到“AI干事”的范式切換,是語言生成走向系統協同的必然躍遷。 二、AI 很聰明,但它能上崗嗎?AI 能寫詩、作畫、回答哲學問題。但在一個政務單位、一條生產線、一家醫院,沒人關心 AI 是否有文采,他們只關心: 你能不能完成任務、遵守制度、穩定運行、接受復盤? 而這,不是一個模型自身能完成的事。
Agentic AI 的出現,是為了給 AI 加上“崗位職責”與“組織結構”,讓它真正從“對話”走進“執行”,從“文本”走入“系統”。 三、小插曲:從燈泡到電網——從模型到系統的漫長跋涉
120 多年前,1879 年 10 月 21 日,愛迪生在門羅公園點亮了那只持續 13 個小時的燈泡;世界第一次被“可控光”震撼。
可如果你回到當時的紐約,99 %的住戶依舊點煤油燈,因為燈泡只有“孤島供電”:一臺發電機、一段銅線,照亮的是實驗室,而不是城市。 · 1882 年,愛迪生在珍珠街建成全球第一座中央發電站,服務半徑不過一平方公里; · 1900 年代,變壓器、交流輸電才逐步成熟,工廠與城市核心區開始大面積通電; · 1930 — 1940 年代,美國通過農村電氣化法案,才讓鄉村擺脫黑暗; · 1950 年代,跨州互聯高壓網形成,“全民電網”才算真正完成。
從燈泡問世到全民通電,整整跨越了 70 年。這 70 年里,工程師要解決的不是“再造更亮燈泡”,而是——建電網、定電壓、做變電、鋪線路、立規章。
今天的 AI 尤其是大模型,就像 1879 年的那顆燈泡:明亮,卻孤立;驚艷,卻難以承擔工業和組織的持續負荷。
Agentic AI 扮演的正是“智能電網建設者”的角色:
1. 建規則——把目標拆解成任務藍圖; 2. 接接口——讓模型與 ERP、MES、HIS、政務云打通; 3. 裝開關——細粒度權限、審計、回滾; 4. 布線路——多模型協同、工具編排、數據血緣; 5. 裝電表——全鏈路日志、性能監控、成本計量。
只有完成這一整套基礎設施,AI 才能像電流一樣 “持續供電、精準控流、可全程追溯”,真正進入組織血脈,替代崗位責任,點亮產業版圖。
AI 的未來,不靠更亮的燈泡,而靠一張能持續供電、精準控流、可全程追溯的智能電網。

四、為什么中國尤其需要 Agentic AI?在中國,AI 的挑戰不僅是能力,更是合規、組織、穩定、演進: Agentic AI 的結構化、可控性、多模型協同與本地部署能力,天然契合中國場景的現實需求。 它不是趨勢的選擇,而是落地的剛需。 五、迪洛斯的實踐:不是在造一個更大的腦,而是在搭一套更穩的系統我們相信,AI的未來不是炫技的舞臺,而是組織的骨架。不是一個模型說得多動聽,而是一套系統能不能撐得住流程、頂得住責任、跑得過時間。 迪洛斯選擇了工程派路徑——不追熱點、不崇拜模型,不造神,只造結構。我們做的,是一塊塊 AI 系統的基層構件: 這不是“炫目的AI”,這是“能跑的系統”。我們關心的不是AI說什么,而是它能不能干完一件事,并且干得可控、可審、可復用。 我們愿意做的是:不是智能奇觀的引爆者,而是系統地基的打工人。 六、我們立足當下,也仰望未來我們知道,Agentic AI 不是終點,它更像是智能系統的“配電箱時代”。 就像當年的電氣革命,點亮燈泡是開始,真正改變世界的是配電網絡、繼電保護、城市能源調度。AI 也將如此。 未來,小模型及智能體將: 而我們今天構建的 Agentic AI,就是為那個未來打下最初的電表箱。 七、系統智能,是這個時代最深的靜水Agentic AI 不只是一個名詞,它是一種責任意識,是從“語言炫技”轉向“系統擔當”的技術倫理,是人工智能真正進入社會結構的系統門檻。 未來不是屬于誰“說得更像人”的模型,而是屬于那些能跑得進流程、接得住制度、支撐得起組織責任鏈的系統設計者。 從模型之爭到范式之爭,我們走過了智商的喧囂,來到結構的靜水。 燈泡讓我們看見光,電網讓城市通明; 模型讓我們看見智能,系統讓智能成網。 真正的 AI,不是舞臺上的神童,而是后臺值班的工人。
他也許沉默,卻在凌晨三點守護機器、守護流程、守護責任鏈。 迪洛斯愿做那名值班工人,在風口的喧囂外,擰緊每一顆螺絲,讓智能之光不再閃爍,而是長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