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父母最大的遠見,是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 孩子將來如何,并不取決于孩子有多優秀或多勤奮,而是取決于孩子摔倒的時候,能從父母那里獲得多少能量,能否重新站起來! ![]() 大家好,我是崔同學,歡迎來到我的洞察筆記。 01你越怕輸,孩子越輸不起 心理學中有一個“失敗恐懼癥”:當父母過度強調成功時,孩子會將失敗等同于“不被愛”。 知乎上有個刺痛無數人的提問:“為什么爸媽總說考不上985,這輩子就完了?” 高贊回答寫道:“因為他們自己也沒勇氣面對孩子的普通?!?/span> 一位高中班主任曾分享過真實案例: 班上的學霸因一次月考失利,在辦公室崩潰大哭:“我媽說考不進前十,就別回家?!?/span> 而另一個成績中等的孩子,考試進步5名后興奮地給父母打電話,電話那頭卻冷冷回應:“才進步5名?你什么時候考到第一名再說!” 多少父母,用“優秀”綁架了孩子的生命力,用“勤奮”透支了他們的抗挫力。 《積極心理學》中有一組數據: 在高壓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抑郁風險是普通孩子的3倍,且成年后普遍缺乏風險決策能力。 因為他們的世界里只有“必須贏”,沒有“可以輸”。 父母若把人生當作百米沖刺,孩子注定會在馬拉松途中猝然倒地。 02真正的勇氣,是敢讓孩子“再失敗一次” 喬布斯被蘋果開除時,父親只對他說了一句話:“你只是需要再來一次?!?/span>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屢次火箭發射失敗,母親梅耶在媒體前堅定表態:“我的兒子從未失敗,他只是在收集數據?!?/span> 強大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裁判,而是做他們的安全網。 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在自傳中回憶: 少年時他創業擺攤賣紙袋,因經驗不足賠光了本錢。 父親沒有責備,反而抵押了祖宅支持他二次創業,只說:“記住,比錢更值錢的是敢重來的膽量?!?/span> 這次失敗,讓稻盛和夫悟透了商業的本質,最終締造了京瓷帝國。 腦科學研究證實: 當孩子經歷失敗并得到支持時,前額葉皮層會強化“問題解決”神經回路; 反之,若被否定,大腦會啟動“逃避機制”,形成習得性無助。 所謂“再來一次的勇氣”,本質是父母用信任重構孩子的大腦。 03聰明的父母,都在做孩子的“失敗合伙人” 作家李筱懿曾問女兒:“如果媽媽希望你成為年級第一,但你會特別累,你愿意嗎?” 女兒反問:“如果我不當第一,你還愛我嗎?” 她瞬間驚醒:孩子要的不是“你必須贏”,而是“即使你輸了,我依然在”。 如何成為孩子的“失敗合伙人”? ① 把“為什么失敗”換成“下次如何更好” 孩子考砸時,別說“你看你多粗心”,而是問:“哪些題是明明會做卻丟分的?我們怎么避免?” ② 用親身失敗史給孩子“脫敏” 俞老師高考三次才考上北大,他常對子女說:“爸爸當年數學只考了5分,但你看,這并不影響我做成新東方?!?/span> ③ 給失敗一個“儀式感” 硅谷精英家庭流行“失敗派對”:孩子搞砸一件事,全家一起慶?!坝峙懦艘粋€錯誤選項”。 教育不是雕刻完美的玉,而是點燃不滅的火。 當孩子知道“輸得起”比“贏得多”更珍貴時,他的人生才真正擁有了彈性。 最后劃重點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足夠好的父母,不是不讓孩子跌倒,而是跌倒后扶起他,并告訴他:摔跤不丟人,不敢站起來才遺憾。” 別再糾結孩子是否“足夠優秀”,真正該修煉的,是當他跌落時,你敢不敢微笑著伸手: “來,我們再來一次。” 點個“愛心”,愿你的孩子永遠不缺重頭再來的底氣。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120、培養民族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