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只要——》寫作指導(內含例文) ——與同事商討“作文寫作情況”小記 文/李茹 我不要裝滿魚的簍子,我要成為江河的擺渡人。 ——題記 【前言】 “李老師,您的《解析與檢測》下冊第二套模擬試題的作文,學生寫的怎么樣?我學生寫的,我感覺不是太好,而且感覺有些跑題,比如扈同學《我不只要當下》……我們該如何給孩子們指導呢?”同事來到我身邊,笑呵呵地與我溝通。 ![]() 同事問及這道作文題目時,我才發現,我沒有在課堂上進行寫作,即使是課下寫作的孩子,也是寥若晨星。細細一想,才知道,當時布置作文的時候,是把模擬一與模擬二兩套題目的作文一起布置的,讓孩子們從中選擇其中一題進行寫作。看到寫“舞臺”這個題目的居多。估計這這道題目有點難度,畢竟是給了一則材料,而且“魚”和“釣魚竿”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孩子們不好把握。因為復習的緊張,我也沒有急于處理這道作文題目。 直到同事提到這個題目,我才認真的進行了一番思考,并打算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孩子們進行二次寫作。今天先來一次寫作指導,外加例文展示與點評,以便孩子們在寫的時候能有一個方向。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材料,作文。(50分) 畢業紀念活動上,校長講了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孩子遠遠觀看。沒多久,老人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喊來孩子,說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地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要你手中的釣魚竿。”老人問:“你要釣魚竿做什么?”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我有魚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你也遇到過選擇“魚”或“釣魚竿”的情況吧。請以“我不只要”為題目,聯系學習或生活中的經歷,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請先在橫線上填寫合適的內容,把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600字左右;文中請回避與你有關的人名、校名、地名。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由一則材料引出的一道半命題作文。題目帶有一定的思辨性,魚和魚竿二者不可偏頗。 先來理解材料中的“魚”和“魚竿”的 隱喻義。 “魚”可理解為:短期成果、現成答案、他人饋贈,比如“分數”“獎狀”“父母安排好的人生”等;“魚竿”可以理解為:長期能力、探索精神、自主選擇權,比如“學習方法”“興趣愛好”“獨立思考”等。 然后填寫題目中空缺處的內容。題目空白處可以填寫“一簍魚”“現成答案”“被安排的人生”等,這也暗示著“拒絕被動接受”,比如《我不只要一簍魚》暗示著在要魚的過程中,還要有釣魚竿的出現,還要要握竿出擊的行動等。 選材時,可以選學習場景,比如,從“抄作業”到“學方法”、從“背范文”到“練思維”等,也可以選取生活場景,比如,從“被照顧”到“學獨立”、從“等現成”到“敢試錯”等,也可以選取成長感悟,比如,從“要答案”到“要過程”、從“要表揚”到“要突破”等。 具體寫作時,可以采用“三部曲”的形式,比如被動接受(“要魚”階段)覺醒時刻(“魚竿”初現)、主動出擊(“握竿”行動),最后可以這樣總結:我不要裝滿魚的簍子,我要成為江河的擺渡人。 【例文展示】 我不只要“標準答案”(記敘文) 生物試卷發下來時,我正用橡皮反復擦著那道開放題。題目問:“如果螞蟻迷路了怎么辦?”我寫“它們會像人類在沙漠畫指南針”,卻被紅筆判了錯——標準答案是“依靠信息素”。 我盯著卷子上的“-3分”,忽然想起上周科學課。老師講蝸牛導航,我舉手說:“殼上的螺紋像斐波那契數列”,全班哄笑中,只有林老師眼睛發亮:“下次帶蝸牛來觀察吧。” 被“正確答案”困住的時光 從小,我的書包里就塞滿“正確答案”。數學題必須按“已知-求解”三步走,寫“我聯想到曹沖稱象”會被扣分;語文閱讀理解要死磕“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寫“我覺得柳樹在跳舞”就是零分。最窒息的是美術課,我因用黃色畫太陽被老師敲腦袋:“太陽當然是紅的!” 那天回家,我把蝸牛放進玻璃罐。月光下,它的殼變成旋轉的星云,我悄悄畫下這幅畫面,卻在第二天被媽媽撕碎:“考試又不考這個!快背你的錯題集!” 錯題本里的“叛亂” 初二遇到林老師后,我的錯題本開始“造反”。數學錯題旁畫著會跳舞的公式,英語單詞下壓著用字母拼成的漫畫。有次她發現我在生物卷背面畫蝸牛星云,竟把畫貼在教室后墻:“看,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思維!” 那天起,我不再死記硬背。化學方程式被我改成“元素相親大會”,物理題里的斜坡變成“滑板少年的賽道”。雖然分數忽高忽低,但林老師總在評語里畫笑臉:“你的錯誤比標準答案更接近真理。” 暴雨中的“螞蟻會議” 初三的雨季,我在模擬考中栽了跟頭。最后一道大題問“如何證明植物向光性”,我寫了自己的猜想:“給植物戴'眼罩’做實驗”,卻只得了2分。評語冷冰冰的:“實驗設計缺乏依據。” 放學后,我蹲在操場邊看螞蟻搬家。暴雨沖垮了它們的洞穴,但螞蟻們沒有慌亂——有的扛卵往高處爬,有的用身體堵住洞口,還有的直接跳進“洪水”游向干燥處。它們觸角相碰,像在激烈爭論。 我翻開生物書,上面只寫著“螞蟻具有社會性”。可眼前的螞蟻們,分明在用身體書寫比書本復雜一萬倍的生存法則。 期中考試,我在作文里寫了蝸牛聽巴赫音樂的故事。監考老師經過時,我正畫著蝸牛殼的螺旋與黃金分割線。兩周后,作文得了58分,評語是:“科學需要嚴謹,但更需要會發光的眼睛。” 更意外的是生物附加題。題目給出模糊的植物照片,我根據葉脈走向大膽猜測是某種變異蕨類。林老師舉著我的試卷說:“這道題全校僅三人得分,其中一人寫了'建議建立DNA圖譜對比’。雖然大膽,但這種探索精神,比標準答案珍貴一萬倍。” 現在,我的書包里裝著三件寶物:錯題本、放大鏡、空白筆記本。我不要裝滿答案的簍子,我要當那個在沙灘上畫問號的孩子。就算海浪會抹平痕跡,但潮水退去時,沙灘上會留下貝殼的耳語,和星星的腳印。 【教師點評】 這篇文章構思新穎,以“蝸牛星云”“螞蟻會議”為核心意象,貫穿“被困→覺醒→突破”的成長線,讓人眼睛一亮;巧用對比,給人印象深刻,通過“標準答案扣分”與“探索精神得高分”的對比,不僅強化了矛盾,且突出了主題;從“被紅筆判錯的開放題”到“在沙灘畫問號的孩子”,不僅完成了思想蛻變,而且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