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歌手陳奕迅因新冠肺炎宣布演唱會延期,一時間引起了熱議。新冠又雙叒叕來了? 根據中疾控發布的數據,截至4月底,新冠病毒已經超過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體,成為第一位。專家研判,此波疫情將在5月下旬達到高峰。 圖源:中疾控《全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哨點監測情況(2025年4月,第14周—18周)》 盡管距離新冠疫情爆發已過去5年時間,病毒還在不斷變異,感染風險仍然存在。一些錯誤認知還會導致重癥風險、后遺癥,高危人群尤其不能掉以輕心。 盤點新冠5大誤區,你一定也這么想過! 許多人不重視發熱癥狀,以為通過發燒能“燒死”病毒,挺一挺就過去了。發熱本質是免疫系統在戰斗,但持續高熱(≥39℃超3天)可能引發肺炎或器官損傷。低燒同樣需警惕,尤其老年人因基礎體溫偏低,輕微發熱就可能反映病情加重,需及時監測干預。 兒童高燒要警惕熱性驚厥,老人低燒要警惕沉默的肺炎。避免捂汗、及時監測體溫,物理降溫無效需及時就醫。 新毒株感染后確實癥狀更像感冒:嗓子痛、低燒、咳嗽,容易被忽視。但新冠病毒畢竟是病毒性的,可引發全身炎癥反應,可能引發嚴重并發癥。尤其是高危人群,感染新冠后發展為重癥的風險更高,很多患者在患病數月后還會存在「長新冠」,例如疲勞乏力、記憶力下降等等。 當出現癥狀時,不要自行判斷為感冒,應及時進行新冠抗原或核酸檢測。確診后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可顯著縮短病程,減少后遺癥風險。[1] 醫生最怕碰到亂吃藥的病人,不但不對癥,還會引起其他問題。例如常見的頭孢等抗生素盲目服用會導致耐藥性增強、腹痛腹瀉及繼發感染等問題。同時吃多種含解熱鎮痛成分的藥物更是大忌,容易引發肝腎功能損傷甚至器官衰竭。真正要縮短病程、降低重癥風險還得靠抗病毒藥物。 鐘南山提醒,對于部分65歲以上且有基礎病的老年人來說,存在一定危險,建議感染者要在48小時內盡快服用特效藥,如來瑞特韋、先諾特韋等,避免發展成為重癥。 作為國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推薦的抗病毒藥物,先諾欣(先諾特韋片/利托那韋片)規范使用能快速減少患者體內的病毒,減輕發燒、咽痛、咳嗽等癥狀,縮短病程,發展成重癥需要住院的可能性也會明顯降低。 ![]() 調查數據顯示,新冠病毒感染后咳嗽持續時間平均約2周,2~3個月后仍有咳嗽的患者占20%~30%,甚至感染1年后仍有2.5%的患者存在咳嗽癥狀。[3] 咳嗽遷延不愈,發展為亞急性甚至慢性咳嗽,其機制可能與感染造成的氣管、支氣管黏膜的損傷、非特異性氣道炎癥相關。建議及時就醫,不要盲目止咳或硬扛。 這三種咳嗽情況需要盡快就醫: ● 持續超過三個星期,越來越重 ● 咳嗽伴隨高燒、胸悶胸痛、咳出黃綠色或帶血痰液 ● 有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統基礎病 之前陽過或者打過疫苗的,也可能再次感染新冠。一方面是新毒株免疫逃逸更強,一方面也是我們免疫系統對病毒的記憶時間是有限的,需要接種疫苗激活。所以還是盡量做好防護,拉開感染周期,給身體足夠休息時間。 ![]() 防治三步走: ● 家中常備抗原試劑、體溫計、血氧儀;一旦不適應盡早就醫。 ● 一旦不適,請盡可能在48小時內,請醫生評估是否可使用抗病毒藥物。 ● 家人如有呼吸道癥狀,應主動隔離,佩戴口罩。 病毒或許“弱了”,但我們的防護意識不能弱。癥狀或許“輕了”,但高危人群的風險從未減輕! 轉發這條科普,提醒身邊人,及時就醫、正確用藥,不要過于放松警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