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有言:“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千年史冊,藏盡人間智慧。有人讀史嘆興亡,有人讀史謀富貴。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未必出身顯赫,但必懂借勢、識時務、通變通。 打工固然安穩,但若只知埋頭苦干,終是困于方寸之間。 翻開《資治通鑒》,遍地是“搞錢”的密碼——帝王將相靠權謀,商賈巨富憑機變,小民百姓亦能借勢翻身。 今取其一二,道破天機。 ![]() 01識時務者為俊杰:風口之下,豬也能飛《資治通鑒》載,漢武帝時,匈奴屢犯邊境,朝廷急需戰馬。 一介布衣卜式,本以牧羊為生,卻嗅到此中商機。 他散盡家財,購良馬千匹獻于朝廷,聲稱:“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有財者宜輸之。” 武帝大悅,賜爵關內侯,授官上林苑,命其專司養馬。 卜式一躍成為皇家供應商,財富權勢唾手可得。 何謂時務? 時務非天命,而是對趨勢的敏銳洞察。 卜式不懂兵法,卻能看透“戰爭經濟”的鏈條——朝廷缺馬,則馬價必漲;馬匹稀缺,則養馬者貴。 他舍小財換大義之名,實則是將資源押注在國策風口上。 再觀唐德宗年間,長安富商王酒胡,本是酒肆掌柜。 適逢朝廷修繕朱雀門,國庫空虛,德宗下詔募捐。 王酒胡當眾宣稱:“修繕宮門乃百姓之責,某愿獨擔一半費用!” 此言一出,滿朝震動。 德宗親自召見,賜其“忠義商”匾額,并特許其壟斷長安酒業十年。 王酒胡看似豪擲千金,實則以小博大——用一筆捐款換得行業霸權,終成關中首富。 打工者眼中只有“月薪”,而識時務者眼中是“周期”。 房地產黃金十年、互聯網浪潮、新能源崛起…… 每一次國策變動,皆是普通人改命的契機。 若你只知抱怨“生不逢時”,不妨看看《資治通鑒》中的卜式與王酒胡—— 風口從不等人,唯快者得之。 ![]() 02借力使力:草根的逆襲,從“抱大腿”開始《資治通鑒·晉紀》載,東晉權臣桓溫北伐時,曾得一寒門小吏郗超輔佐。 郗超無家世、無兵權,卻深諳“借勢”之道。 他獻策桓溫:“北伐若成,公之功蓋天下;若敗,亦可借機削奪異己。” 桓溫采納其計,北伐雖未竟全功,卻借此清除政敵,獨攬朝綱。 郗超亦從一介幕僚,升任中書侍郎,權傾一時。 何謂借力? 借力非攀附,而是資源的精準嫁接。 郗超若單打獨斗,終其一生不過州縣小吏。 但他將才智“嫁接”于桓溫的野心,以他人之棋盤,落自己之子。 再看五代十國時,商人何福進發跡史。 彼時戰亂頻仍,軍閥割據,何福進本為販鹽小商,卻盯上后唐大將石敬瑭。 他主動獻上全部鹽貨,聲稱:“將軍若需軍資,某愿傾囊相助!” 石敬瑭正愁糧餉不足,當即許他“鹽鐵專營”之權。 后石敬瑭稱帝建后晉,何福進一躍為皇商,富甲中原。 打工者迷信“能力決定一切”,卻不知“能力需平臺放大”。 馬云借互聯網之勢,劉強東借中關村之機,雷軍借移動終端之潮…… 草根逆襲,從來不是單打獨斗。 《資治通鑒》早已道破:找到那棵大樹,讓自己成為藤蔓—— 攀附或許不光彩,但歷史只記得贏家。 ![]() 03權謀布局:棋盤上的生意,比打工精彩萬倍《資治通鑒》記唐憲宗年間,藩鎮割據,朝廷財政吃緊。 宰相裴度獻策:“欲平藩鎮,必先斷其財源。” 他暗中扶持商人劉晏,令其以“茶馬互市”之名,深入河北藩鎮。 劉晏表面販茶,實則用茶葉換取藩鎮戰馬,再轉手高價賣給朝廷。 藩鎮為圖暴利,紛紛棄兵務商,軍備日漸空虛。 不出五年,朝廷未動一兵一卒,僅靠經濟戰便削弱魏博、成德等大鎮,最終收歸中央。 劉晏亦借此壟斷北方商路,富可敵國。 何謂權謀? 權謀非陰謀,而是資源的全局調配。 裴度不執刀劍,卻用生意為刃,直插藩鎮命脈。 劉晏看似商人,實為朝廷“經濟刺客”—— 他的每一筆交易,都是對藩鎮的慢性放血。 再看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尚未稱帝,僅為禁軍將領。 他暗中結交汴京富商李處耘,以軍需采購為名,委托其經營錢莊、糧行。 李處耘借軍方背書,迅速擴張商業版圖,而趙匡胤則通過分紅積累巨額資金,用于收買人心、培植親信。 待陳橋兵變時,趙匡胤能一呼百應,背后正是這筆“商業資本”的支撐。 李處耘也因此成為宋朝開國第一皇商,子孫三代皆掌財政大權。 打工者困于“一畝三分地”,而權謀者眼中是“生態鏈”。 從阿里布局金融、騰訊投資科技,到字節跳動跨界教育—— 巨頭的崛起,從來不是單點突破,而是棋盤式的資源聯動。 《資治通鑒》早已警示:只會打工者,終為棋子;善布局者,方是棋手。 ![]() 04信息差:古人靠驛馬致富,今人靠鍵盤翻身《資治通鑒》載,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后,揚州商人杜伏威發現: 北方戰亂頻發,絹帛滯銷;而江南絲價低廉,卻因交通閉塞難輸中原。 他重金賄賂漕運官吏,獲準私船運貨,并沿運河設立情報驛站。 每當北方絹價上漲,快馬便日夜兼程傳信,江南貨船隨即北上。 短短三年,杜伏威靠“信息差”賺得絹帛百萬匹,成為江淮首富。 后隋朝滅亡,他竟能散財募兵,自立為吳王,割據一方。 何謂信息差? 信息差非運氣,而是對不對稱的極致利用。 杜伏威不懂兵法,卻懂“漕運即血脈,情報即黃金”—— 他賣的不僅是絹帛,更是“時間與空間的價差”。 再觀北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推行“市易法”,朝廷壟斷大宗商品交易。 汴京小販沈括(與科學家沈括同名不同人)發現: 官府收購民間貨物時,各地報價差異極大。 他聯合行商組建“牙行聯盟”,派人常駐各州府,每日飛鴿傳書匯總物價。 一旦某地黃豆低價、某地布匹高價,聯盟立刻跨區調貨,賺取差價。 官府雖控大宗,卻難阻民間“螞蟻搬家”式的套利。 沈括借此十年聚財,竟買下汴京半條街的商鋪。 打工者信奉“勤勞致富”,而信息差玩家信奉“認知套現”。 從股市內幕、房產洼地,到短視頻流量、跨境電商紅利—— 每一波財富浪潮的本質,皆是“少數人先知,多數人后覺”。 《資治通鑒》中的杜伏威若活到今天,大概會冷笑一聲: “你還在群里搶紅包,我已用爬蟲扒光了全網數據。” ![]() 結語《資治通鑒》有言:“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搞錢的路子,從來不在流水線上,而在歷史的夾縫中。 有人讀史見興亡,有人讀史見黃金—— 卜式押注國策、郗超借勢上位、劉晏以商削藩、杜伏威信息套利…… 千百年來,財富的邏輯從未改變: 抓趨勢、找杠桿、布全局、搶先機。 打工固然穩妥,但若只知低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 等幡然醒悟時,恐已錯過整個時代。 愿諸君讀史明智,早日掙脫“打工人”的枷鎖。 遍地黃金的年代,最貴的不是勞力,而是看懂《資治通鑒》的眼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