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淵源:從貢品到非遺 羅秀米粉的歷史可追溯至隋唐時期,當時羅秀先民已掌握以大米磨漿蒸制粉皮的工藝。但真正聲名鵲起始于明初(1396年),其憑借“條細勻稱、潔白柔韌、爽脆耐煮”的獨特品質被列為朝廷貢品,這一殊榮延續至清末。至民國時期,羅秀米粉已遠銷南粵、港澳及東南亞,成為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更被香港列為“中國十絕”之一。1985年,中央電視臺以《奇特的米粉》為題,將其150根粉絲吊起70公斤壯漢蕩秋千的驚人韌性搬上熒幕,轟動全國。2012年,其制作技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制作技藝:匠心傳承的18道工序 羅秀米粉的制作工藝歷經千年優化,形成了一套18道傳統工序: 原料考究:選用當地優質銀粘米和山泉水,以山區特有的礦物質水質賦予米粉獨特口感。 古法磨漿:采用大青石磨低速研磨米漿,保留米香與細膩質地。 文武火蒸制:通過交替使用猛火與文火蒸粉皮,確保柔韌不粘連。 自然晾曬:曬干后的米粉可折疊摔打20次不碎,成就其“耐煮不糊”的特性。這一技藝在家族中代代相傳,如非遺傳承人韋昌海一家四代堅守手工制作,延續百年匠人精神。 三、文化符號:從“中國一絕”到地方名片 羅秀米粉不僅是美食,更承載著桂平的文化記憶: 歷史符號:作為歷朝貢品,它見證了明清兩代的飲食文化與地方經濟脈絡。 技藝象征:其制作工藝被《桂平縣志》列為“三寶”之一,成為廣西傳統手工業的活態標本。 地域榮耀:1985年央視報道后,“羅秀米粉”成為桂平乃至廣西對外展示的“金字招牌”。 四、現代發展:傳統與創新的平衡 如今,羅秀鎮擁有120多個粉坊,年產超百萬公斤,產品遠銷國內外。在堅守傳統的同時,當地嘗試創新: 產業規模化:部分作坊引入現代設備提升效率,但核心工序仍依賴手工。 品牌化推廣:通過電商平臺拓寬銷路,并借非遺名號打造文旅體驗項目。 文化輸出:作為“廣西非遺美食”,其故事頻繁亮相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結語 從隋唐的民間智慧到明清的皇家貢品,從民國商路的開拓到當代非遺的傳承,羅秀米粉以一根細粉串聯起六百年的歷史脈絡。它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卷寫滿匠人精神與時代變遷的活態史詩。正如《中國一絕》所記錄的,這份“柔韌之力”既托起了壯漢秋千,也托起了桂平人對傳統的堅守與未來的希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