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寫錯字,鉛筆用橡皮,水性筆用涂改液,十八般家伙事兒,樣樣都有,甚至還有一些驚人的科技產品。但古代人沒有這些逆天的裝備,他們如果寫出錯別字怎么辦?其實,古人寫錯字的情況不多,不是古代人認真,而是識字的人不多,自然會寫字的人就更少了……不過,一不小心寫錯了,好多人就是直接用毛筆涂掉了。畢竟這個方法省錢又省力。他的傳世書法作品《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當時王大人和友人們聚會開party,已經喝得有點多了,所以眼神略飄,小手略抖。全篇勾抹錯訛將近二十處,要不是王大人酒后的字確實寫得好,《蘭亭序》也就是個涂鴉。后來王大人也想重新寫一份不這么丟人的,但沒有了那天的小感覺,下筆就不是當天的味道。無奈之下,這第一行書就帶著錯別字一起火了。當然,這個方法路子有點野,但是深受各路大咖的喜歡,顏真卿寫的號稱“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稿》,涂抹程度更上一層樓。古代的文職官員被稱為“刀筆吏”,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當時的讀書人,隨身攜帶刀和筆。尤其是在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前,當時文書主要寫在竹簡上,如需修改,輕輕用小刀將墨跡刮掉即可。所以,“刪除”中的“刪”字,左邊的“冊”表示用繩子編好的竹簡,“刂”表示刮掉墨跡的小刀。如果一片竹簡上錯的太離譜,可以把固定的熟牛皮繩拆開,換一條新的竹簡上去。后來紙張逐漸普及,小刀就開始不太中用了,因為紙太薄,很容易弄成“刮刮樂”。雌黃是一種黃色的礦石,可以當褪色劑用。但是有兩個缺點,一是雌黃有毒,有強迫癥的人容易被小命嗚呼;二是用過的地方會有點發黃,如果是白色的宣紙,那看起來就有點惡心人了。所以,雌黃多用在一種黃色的紙張上,這種紙張是用黃檗染過的。雌黃逐漸成為“橡皮擦”的代名詞,有了橡皮擦就不怕寫錯,可以隨時改,便演變出來“信口雌黃”的成語。受到雌黃的啟發,古人發明了修正貼,就是什么顏色的紙,就貼上一小塊同顏色的紙塊,把錯字蓋住就可以了。古代的文字體系并不像今天這么系統,文字也沒有今天這么多,同音字互相代替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一不小心寫飄了一個字,如果讀音和正確的字相同,不算錯,可以看成通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