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圣人之道”播撒于天地六合、傳揚至四面八方,以法度規范之,用教化引導之,首先并且常常必然會碰到“人不知”的狀況。要是“人皆知”了,那就不用去規范和教化了。因此,踐行“圣人之道”,是難以做到的事情,正所謂“知道容易做起來難”,何況知道都不容易,做起來就更難了。 “知”即“智慧”,“人不知”是指“人沒有智慧”。此處所言“人”,一般指別人,但這里的別人特指那些未能“聞、見、學、行”“圣人之道”的人,也就是行“圣人之道”時需要以法度規范、用教化引導之人。“人不知”,這些人沒有智慧,就是沒有“聞、見、學、行”“圣人之道”的智慧。 “人不知而不慍”中的“慍”,解釋為“郁結”,即內心的不滿或積怨。《孔子家語》有“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此處“慍”讀上聲,正是“郁結”之意。而“不慍”,是“使之不慍”的意思,“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誰讓他們“不慍”?是踐行“圣人之道”的人。“慍”的根源在于“不知”,一個人若“不知”,各種負面情緒便會在心中積聚,長此以往,便會生病。在中醫理論中,萬病之源,歸根結底便是“慍”,即“郁結”。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一個世界,如果皆由“不知”的人組成,同樣會陷入“慍”的困境,產生“郁結”。所謂民怨沸騰、夫妻不和、冷戰熱戰等等,都是因“不知”而“慍”的結果。 構建一個和諧的世界、一個大同世界、一個政通人和的世界,其前提必然是“不慍”,行“圣人之道”的人就是要致力于讓“不知”之人變得“不慍”,讓“不知”之世界變得“不慍”。“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踐行“圣人之道”應如“南風之熏”般潛移默化地影響眾人。 而衡量行“圣人之道”成果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是否實現和諧,大同,政通人和,就是要將“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慍”的世界。在現實的天下中,幾乎皆是難以“聞、見、學、行”“圣人之道”之人,他們缺乏相應的智慧。而行“圣人之道”之人,應如“南風之熏”般影響他們,把“沒有智慧的人”改造成“沒有郁結的人”,把“沒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沒有郁結的世界”,如此,方能彰顯君子之風,不負“圣人之道”之重托。 |
|
來自: yinweiming77 > 《跟著纏師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