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展示:我不只要——(第1期) ——與同事商討“作文寫作情況”小記 文/李茹 我不要裝滿魚的簍子,我要成為江河的擺渡人。 ——題記 【前言】 “李老師,您的《解析與檢測》下冊第二套模擬試題的作文,學生寫的怎么樣?我學生寫的,我感覺不是太好,而且感覺有些跑題,比如扈同學《我不只要當下》……我們該如何給孩子們指導呢?”同事來到我身邊,笑呵呵地與我溝通。 ![]() 同事問及這道作文題目時,我才發現,我沒有在課堂上進行寫作,即使是課下寫作的孩子,也是寥若晨星。細細一想,才知道,當時布置作文的時候,是把模擬一與模擬二兩套題目的作文一起布置的,讓孩子們從中選擇其中一題進行寫作。看到寫“舞臺”這個題目的居多。估計這這道題目有點難度,畢竟是給了一則材料,而且“魚”和“釣魚竿”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孩子們不好把握。因為復習的緊張,我也沒有急于處理這道作文題目。 直到同事提到這個題目,我才認真的進行了一番思考,并打算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孩子們進行二次寫作。 繼昨天為大家展示的寫作指導,外加例文展示與點評后,今天為大家展示12班部分孩子所寫的相對來說比較優秀的作文,歡迎大家閱讀并多提寶貴意見。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材料,作文。(50分) 畢業紀念活動上,校長講了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孩子遠遠觀看。沒多久,老人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喊來孩子,說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地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要你手中的釣魚竿。”老人問:“你要釣魚竿做什么?”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我有魚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優秀作文展示】 我不只要“魚” 河南省濮陽市實驗中學九年級(12)班 王露瑤 初三月考前夕,教室里彌漫著濃濃的緊張氛圍。我盯著練習冊上的幾何題,手心滲出冷汗。那道復雜的輔助線題目像一團亂麻,無論怎么畫圖、列公式,答案始終藏在迷霧里。 “要不要我教你?”同桌探過頭來,我點點頭,同意了。我將練習冊推過去。他卻沒直接寫下答案,而是抽出一張草稿紙,用鉛筆點著題目:“你看,這里有個隱藏的圓……”因為是自習課,他的聲音很輕,筆尖在紙上劃出一道道清晰的輔助線,每一步都像在拆解迷宮的門鎖。 “等等,為什么這里要畫這條線?”我忍不住打斷。他頓了一下,把草稿紙翻到背面:“你自己試一次,先找對稱點。”我咬著筆頭,笨拙地模仿他的步驟,線條歪歪扭扭,數字也寫得潦草。我有些擔心,擔心他因為我一直不明白而不耐煩。“要不…你直接說答案吧”我開口。他并不著急,只是在我卡殼時輕輕敲一敲紙面:“聽過'受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嗎?如果下次遇到了你還會嗎?想想角平分線的性質。” 窗外的樹葉沙沙作響,陽光透過間隙灑在卷子上。終于,當最后一筆輔助線連上時,答案像破曉的光,突然清晰起來。“原來是這樣!”我興奮地拍桌子,他卻只是笑了笑:“下次遇到類似的題,你還會嗎?” 我肯定的說:“會了!” 月考那天,試卷上赫然出現一道相似的幾何題。我的手微微發抖,但腦海中浮現出同桌畫下的那些線條。鉛筆在卷面上輕輕一勾,輔助線如鑰匙般插入鎖孔,解題步驟行云流水。交卷時,陽光正斜斜地照在課桌上,我長舒了一口氣。 后來,每當我翻開練習冊,總會想起那個午后——他教會我的不是某道題的答案,而是如何在知識的河流中,穩穩握住自己的釣魚竿。 我不只要“標準答案” 河南省濮陽市實驗中學九年級(12)班 劉旭堯 教室的倒計時牌剛換上“100天”,小潘就轉著筆在作業本上畫圈。數學課代表收作業時,他隨手填完最后一道選擇題,大題只寫了個最終答案。“步驟分不要了,”他把本子一推,“反正答案對就行。” 課間,小創拿著數學錯題集蹭過來:“這道幾何證明題,你用的反證法?”小潘瞥了眼題目:“直接勾股定理三步出結果,搞那么復雜干嘛。”小創在草稿紙上畫出輔助線:“可這樣能看清圖形對稱的本質啊。” 第二天數學課,老師舉著小潘的作業投影:“答案全對,但證明過程太簡單。”全班注視下,小潘盯著自己潦草的步驟——確實每個數都對,他忽然發現,自己引以為傲的解題速度,在老師搖頭的嘆息里碎成粉筆灰。 放學時下雨了,小創把淋濕的筆記本攤在他面前。紙頁上,同一道方程題竟有三種解法,最后還貼著勵志語:“以前我也只求快,后來發現數字背后藏著密碼。” 小潘的筆尖在草稿紙上懸了許久。那道關于梯形面積的題目,答案早在他心里,可小創用紅筆圈出的“h”字突然變得陌生。他鬼使神差地畫了條非常規輔助線。 模擬考卷發下來時,小潘依然穩居前10。但這次他的卷面爬滿批注:函數圖像旁標著增減區間,幾何題附了兩種證法。批卷老師用紅筆寫道:“建議參加數學思維拓展營。”班主任舉著他的卷子,眼鏡里的驚喜藏不住。 倒計時牌翻到“60天”,小潘的書包開始鼓出棱角。我偷偷翻開,發現里面躺著《五三》和《考前沖刺》。課間常見他和小創頭碰頭爭論,草稿紙上的拋物線不再只為得分,而像真正的弧線橫跨天際。 一模那天,小潘的卷子依舊沒寫滿。但最后那道函數大題旁,他畫了坐標系與折線圖,用標出變量關系。下課時侯老師駐足良久,指尖輕輕撫過那些認真的標注。 黃昏的走廊里,小潘把舊練習冊塞進回收箱。封面上是“速解秘籍”的字樣,露出新貼的便簽:“答案只是開始。”小創捏扁汽水罐,眼角看過倒計時牌上的“40天”。 晨讀時,我看見小潘在課本夾頁寫滿推導過程。陽光爬上他亂翹的發梢,那些曾被他嫌棄“浪費時間”的思考,此刻正在數字與符號間綻放成花。窗外的楓樹沙沙作響,倒計時在慢慢變快——有些改變看不見分數,卻讓他眼里的數學公式,突然有了光彩。 我不只要“魚” 河南省濮陽市實驗中學九年級(12)班 王雨茜 一個周末的午后,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酒在我的書桌上。我坐在那里,目光在游戲機和一本塵封已久的書之間徘徊。內心的天平左右搖擺,仿佛有兩個小人在激烈地爭吵,一個催促我去享受游戲的快樂,另一個則輕聲細語地勸我沉浸于書海。 游戲就像是一道誘人的甜點,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品嘗;而閱讀則像是一杯清茶,需要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其韻味。我望著窗外明媚的陽光,內心卻充滿了糾結。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游戲的世界里暢游,又仿佛看到了自己在書海中遨游的身影。 幾年前的一次家庭聚會,讓我有了意外的啟示。我看到表弟因為沉迷于游戲而忽略了學習,成績下滑。父母和老師的對話,讓我意識到短期娛樂的弊端,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游戲如同絢爛的煙火,短暫而耀眼;閱讀則如同一顆恒星,雖不張揚,卻能持續發光發熱,照亮心靈的每一個角落。 我緩緩地放下手中的游戲,就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然后,我輕輕地拿起那本已經有些落塵的書,像是拾起了一束被遺落的星光。那一刻,我的內心像是經歷了一場風暴后的平靜海面。 通過長期閱讀,我的知識面擴大,思維能力提升,成績也逐漸提高。我在學校中因為知識的積累而變得更加自信和受歡迎。同學們羨慕的目光和老師的贊揚,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我坐在書桌前,目光在游戲和書本之間徘徊,內心的天平左右搖擺,最終,對知識的渴望讓我將游戲機推到了一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