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是清初赫赫有名的八大功封鐵帽子王之首,有大清第一親王之稱。 一直到清朝末年,上朝的時候,禮親王都是站在親王班次的第一位。 且禮親王是在清朝打天下的過程中積累了無數財富的初代親王,巨富無比,光是王府就是清朝所有親王里最大的。 清末流傳的諺語“禮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墻”,指的就是禮親王府格外大,房子格外多。 可以說,代善的后代,誰繼承了禮親王的爵位,誰就能長保富貴。 那么問題來了,代善一共有8個兒子長大成人,其中7個是由3任正妻所生。 為什么禮親王爵位這一滔天的富貴,是由代善最小的兒子這一脈繼承呢? 我們來看看代善其他年長的兒子都是怎么淘汰出局的。 ![]() 01、原配之子:父子決裂努爾哈赤的兒子多與蒙古聯姻,娶蒙古貴女為正妻。可代善作為后金曾經的儲君大貝勒,三任為他生了兒子的正妻都是女真人,娶來的蒙古女子最多只是側福晉。 代善的第一任正妻,是達諸祜巴晏之女李佳氏,這在后金并不是什么顯赫的姓氏。這可能是因為代善娶妻的時候努爾哈赤尚在創業早期,他也娶不上多么顯赫的女子。 李佳氏為代善生了嫡長子岳讬和次子碩讬之后就早早去世。代善很快又娶了葉赫那拉氏為繼室。 這位葉赫那拉氏來頭可就大了。她出身于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過程當中最大的對手葉赫部,她的父親是葉赫部的首領卜寨。 代善與葉赫那拉氏的感情非常好。將近20年的時間里,代善與她生了三子一女,期間只有一個側福晉生過一個兒子。 ![]() 俗話說,有了后媽就會有后爹。代善一門心思都放在繼室和繼室所生的兒女身上,對原配所生的岳讬和碩讬愈發冷落。 代善的父親努爾哈赤都看不下去孫子得不到好的照顧,把孫子接進宮里親自撫養。 長子岳讬長大之后十分爭氣,21歲就在戰場上嶄露頭角。 可代善卻對他橫眉冷對。薩爾滸之戰后努爾哈赤帶領眾人去薩爾滸城建城居住,代善看到岳讬分到的地和建的房子比自己的好,就去強搶,此事還鬧到了努爾哈赤面前。 岳讬的事才結束,次子碩讬就又因為受不了代善的苛待突然失蹤了。 代善一口咬定說這個逆子一定是去投奔了明朝,要求把他找出來之后殺死,哪怕后來碩讬出現,代善也不松口。 又是努爾哈赤釋放了碩讬,并下令調查代善和岳讬、碩讬兄弟為什么鬧這么僵。 ![]() 調查的結果讓努爾哈赤震驚。他知道代善向來冷落自己這兩個孫子,卻想不到代善對岳讬和碩讬這么差,分給他們的家產也遠遠不如他們的異母弟弟。 努爾哈赤少年時期就被繼母趕出家門,不得不與同母弟弟相依為命。他見代善對原配之子如此惡劣,不由得十分失望。 且在此之前代善因為私通繼母,已經讓努爾哈赤失望過一次了。 多重因素積累之下,努爾哈赤廢黜了代善的儲君之位,并幫代善和岳讬、碩讬兄弟分家。 后金有八旗,努爾哈赤這個大汗是兩黃旗旗主,代善這個儲君大貝勒是兩紅旗旗主,而其他旗主都只能領一旗。 這次分家,努爾哈赤把代善的鑲紅旗分給了岳讬和碩讬兩兄弟,并讓岳讬擔任鑲紅旗旗主。只剩下正紅旗的代善自此成為一個普通旗主。 ![]() 岳讬分家之后,持續立功,在后金的威望越來越高。 努爾哈赤去世之后,岳讬更是以鑲紅旗旗主的身份帶著異母弟弟向代善攤牌說,他支持八叔皇太極繼位。 靠著從龍之功,以及多年征戰的戰功,岳讬給自己及子孫后代掙下了一頂鐵帽子王的爵位,那就是克勤郡王。 岳讬死在代善之前,他去世的時候代善哭到從馬上摔下來。 可是僅僅幾個月后,就有人狀告說岳讬生前和謀逆的莽古濟夫婦等人過從甚密,有不臣之心。 代善立刻上書皇太極說,要把岳讬“拋棄尸骨,戮殺其子”。還是皇太極與岳讬感情深厚,不忍降罪,保住了岳讬的身后名和孩子。 岳讬這個原配嫡長子和代善關系惡劣至此,加上又自己掙了世襲罔替的爵位,他的子孫自然也不可能再繼承禮親王的爵位了。 而他唯一的同母弟碩讬,后來更是死在了代善手里。這個我們和代善繼室的后人一起說。 ![]() 02、繼室之子:經歷坎坷代善和繼室葉赫那拉氏感情深厚,并因此苛待原配所生的岳讬和碩讬,以至于被努爾哈赤廢黜儲君之位,并勒令分家。 代善十分惶恐。他為了討好努爾哈赤,竟親手殺了葉赫那拉氏。 此后,代善很快又娶了新的妻子,生了新的嫡子。 他也因此和葉赫那拉氏所生的兒子們關系出現裂痕。 葉赫那拉氏的兒子當中,最出色的就是代善的第三子薩哈廉。 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代善雖被廢儲君之位,卻仍是四大貝勒當中實力最強、最有希望繼位的。 可是薩哈廉卻和異母哥哥岳讬一起支持皇太極,打破了代善繼位的希望,讓代善只能也表態支持皇太極。 皇太極繼位之后,薩哈廉作為當時后金少有的文化人,成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兼智囊。 ![]() 薩哈廉同樣死在了代善之前,被皇太極追封為穎親王。他的長子阿達禮則降級繼承了郡王之位。 少年喪父的阿達禮為了在八旗當中立足,保護幼弟,虛歲15歲就開始上戰場。 可是皇太極相當忌憚代善這個實力強勁的大貝勒,不想看到代善的兒孫太過輝煌,所以無論是阿達禮,還是代善原配的兒子岳讬,都相當不得志。 皇太極去世之后,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弟弟多爾袞爭奪皇位。最終兩人各退一步,擁立僅有6歲的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當皇帝,也就是順治皇帝。 可碩讬和阿達禮卻由此聯想到,當年的岳讬和薩哈廉就是因為擁立皇太極,而在皇太極時期風光多年。如果他們能擁立多爾袞上位,不就能咸魚翻身,謀個好前程了么? 所以哪怕是諸王已經定下順治繼位,碩讬和阿達禮依然四處活動,希望諸王能夠改立多爾袞。 代善知道之后,為了穩定局勢,殺雞儆猴,和多爾袞一起把碩讬這個兒子和阿達禮這個孫子處死。 ![]() 碩讬和阿達禮被殺之后,代善和多爾袞聯手分割了他們的財產。 阿達禮兩個年少的弟弟也被牽連,開除宗籍。 可是代善這個親爺爺卻不搭理他們,還是多爾袞的競爭對手豪格見他們年少無依,于心不忍,收養了他們。 過了一段時間,時過境遷,多爾袞把阿達禮這兩個弟弟恢復宗籍,并極力提拔阿達禮的二弟勒克德渾,以報答當年阿達禮的支持。 勒克德渾年僅17歲就成為獨立領兵的大將軍,在多爾袞精心安排的老將葉臣的輔佐之下出征江南和湖廣,立下赫赫戰功。 他就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順承郡王。 勒克德渾的祖母和從小相依為命的哥哥都被代善親手殺死,人生最艱難時刻代善也沒有管過他,他自然對代善這個爺爺沒什么感情。 而且他光靠自己就掙來了鐵帽子王的爵位。 薩哈廉這一脈自然也不可能再繼承禮親王的爵位。 ![]() 除了自己為穎親王、兒子也當上鐵帽子王的薩哈廉之外,代善的繼室葉赫那拉氏還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第四子瓦克達,一個是第五子巴喇瑪。 巴喇瑪早在代善還沒成為禮親王的時候就去世了,年僅24歲,無子。 而第四子瓦克達,作為薩哈廉的同母弟,在薩哈廉之子阿達禮被殺的時候也受到牽連,被開除宗籍。 瓦克達的母親和親侄兒都被代善殺死,自己最艱難的時刻也沒有得到代善的幫助,估計和代善的關系也是徹底破裂了。 后來瓦克達被多爾袞恢復宗籍,一直跟著多爾袞的同母兄阿濟格或同母弟多鐸作戰,立下戰功,被封為謙郡王。 謙郡王雖然不像岳讬的克勤郡王和勒克德渾的順承郡王一樣是鐵帽子王,也足以讓瓦克達自立門戶了。他這一脈自然也不會再繼承代善的禮親王之位。 ![]() 03、第三任福晉之子:爵位更替代善原配和繼室之子不是早逝就是自立門戶,且都和代善的關系破裂,不會再繼承禮親王的爵位。 代善唯一的庶子瑪占本來就希望不大,更別提也是死在代善之前,無子。 而在殺死繼室葉赫那拉氏之后,代善很快又娶了新的妻子。這第三任妻子也是葉赫那拉氏,不過出身沒有代善的繼室顯赫。 這位葉赫那拉氏為代善生下了最小的兩個兒子,第七子滿達海和第八子祜塞。 其中祜塞只活了19歲,死在了代善之前,生前最高爵位只是鎮國公。 也就是說,順治六年代善去世的時候,能繼承禮親王爵位的,只剩下滿達海了。 滿達海是清朝第三代宗室的佼佼者,立下過不少戰功,也是幫助順治清算多爾袞并順利親政的理政三王之一。 正常來說禮親王這爵位將在他的子孫當中代代相傳。 可是以親王之尊去世的滿達海沒有想到,他居然會在去世之后被順治清算。 ![]() 順治七年年底,多爾袞因墜馬去世。 僅僅兩個月后,作為理政三王之一的滿達海就和其余二王,以及順治最后一個叔輩親王濟爾哈朗一起幫助順治皇帝清算了多爾袞。 隨后滿達海繼續被順治重用,并且順治為了降低初代禮親王的影響力,把滿達海禮親王的封號改成了巽親王。 順治九年,滿達海去世,年僅31歲。他的兒子繼承了親王爵位。 轉眼到了順治十六年。此時的順治已經大權在握,并且依然在極力降低宗室們的影響力。 于是已經全都去世多年的理政三王被順治翻舊賬,被順治以私自搶奪多爾袞本該充公的財物、清算多爾袞黨羽力度不夠為由,削去親王爵位。 其中端重親王博洛被直接除爵,他繼承了親王爵位的兒子降為貝勒。 敬謹親王尼堪由于為清朝戰死沙場,順治對他網開一面,沒削他和他兒子的爵位,但下一代再傳承的時候就要降級了。 可到滿達海,順治皇帝犯了難。 ![]() 理政三王當中的博洛和尼堪,都是靠自己的戰功拼上親王之位的。順治削了他們后代的爵位,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可是滿達海的親王之位繼承自代善。代善對清朝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地位實在是太高了,順治不忍心讓他的親王之位就此斷絕。 最后順治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削掉滿達海及其兒子的爵位,并從代善的后代里找一個年紀小、影響力低的孩子繼承代善的親王之位。 他選中的,是代善幼子祜塞的兒子杰書。祜塞只活了19歲,在宗室當中毫無影響力,杰書也才15歲,翻不起什么風浪。 與此同時,這個繼承自禮親王的爵位再次被改名,被成為康親王,以進一步淡化代善和滿達海父子的存在感。 代善留下來的這個親王爵位,就一直以“康親王”的名義,在杰書的后代里世襲罔替到了乾隆年間。 ![]() 在乾隆皇帝之前,清朝的宗室爵位繼承一直比較混亂。 理論上,順治六年規定,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貝勒及以下降等襲爵。 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全更看皇帝的心情,以至于有一些王爺能夠世襲罔替,而有一些王爺不僅要降級,還要連降幾級。 乾隆年間正式規定,除了乾隆選定的八個戰功赫赫的開國王爺后代,以及雍正指定的怡親王可以世襲罔替之外,其他宗室爵位都要降等襲爵。 這就是鐵帽子王的由來。 代善的禮親王,自然也名列其中。當然這時候要叫康親王了。 代善之外,好幾個鐵帽子王也都被改過封號,例如鄭親王的后代被改成了簡親王,肅親王的后代被改為了顯親王。 乾隆皇帝下令,為了銘記開國諸王的功勞,鐵帽子王們的封號全部改回初代王爺們獲封的稱號。 于是康親王又被改回了禮親王,并以禮親王的名義一直世襲罔替到清朝滅亡。 ![]() 后面繼承禮親王爵位的,自然也都是杰書的后代,也就是說,是代善最小的兒子祜塞的后代。 可能代善也想不到,自己的這個爵位,居然是早早去世、最不起眼的幼子一脈在享受吧。 某種程度上,祜塞的后人能夠繼承到禮親王的爵位,也是因為他最不起眼,沒有機會立下過任何功勞,所以既沒有自立門戶,也沒有讓順治皇帝忌憚。 反倒是他彪悍的哥哥們,要么后代只是鐵帽子郡王,要么早已降級,要么因為太顯眼被削爵。 所以有的時候,可未必是最有出息的人最有福氣。 你覺得是不是呢? ![]()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清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