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姓氏體系”,揭秘中國歷史 中華古族與中國歷史系列(70) ![]() 01 夏朝到底存不存在? 二里頭遺址到底是不是夏朝都城? 對于每一個對夏朝感興趣的人來說,這兩個問題絕對算得上最受關注的兩個問題。 而其中最大的痛點在于: 1、考古上一直找不到可以證明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 2、二里頭遺址也一直找不到與夏朝有關的直接證據! ![]() 找不到! 找不到! 找不到!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為什么找不到? 主要也有三種可能: 1、根本就不存在。你找一件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能找到嗎? 2、存在,但還沒找到。 3、已經找到了,但認不出來。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第三點,沒錯,已經找到了,但認不出來。 舉個例子。 你去找一個人,但你只有一張他小時候的照片,你根本不知道他現在長什么樣,所以,哪怕你早就找到他了,或者曾經無數次和他擦肩而過,你也根本認不出來。 結果就是,你一直以為自己沒找到。 是不是這個道理? 是不是這個邏輯? ![]() 同樣道理,關于夏朝,關于二里頭遺址,有沒有這樣的可能: 考古早就發現了大量與“夏”有關的直接證據, 二里頭也早就發現了與“夏”有關的直接證據, 只不過, 沒有人知道那是夏,一直以來,都沒有人認出來那就是夏! 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當然有! 現在,根據“中華姓氏體系”,以及考古發現的3000多年前的神秘圖騰,再結合典籍記載, 終于徹底破解了“夏”! 終于徹底找到了“夏”! 原來,甲骨文竟然就有大量與“夏”有關的記載! 原來,考古早就發現了大量與“夏”有關的器物! 特別是二里頭遺址! 沒錯!誰能想到,二里頭遺址竟然找到“夏”了! 太震撼了! 太炸裂了! 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02 要想揭開這一切的秘密,要想真正找到“夏”,我們首先就必須要徹底破解“夏”! 到底什么是“夏”? 如果夏朝一定存在的話,那么就必然會存在一個夏族,也就是說,必然會存在一個以“夏”為圖騰的部落! 所以,“夏”首先應該是一個圖騰! ![]() 而根據我對成千上萬的中華姓氏的研究,對數以千計的上古時代的氏族、部落的研究,我發現這些氏族、部落的圖騰(族銘)會隨著不斷的發展演化而發生變化。 神奇的是,這些變化竟然是有規律的。 例如: 加口圖騰:在原來的圖騰上加一個“口”, 加人圖騰:在原來的圖騰上加一個“人” 分支圖騰:在原來的圖騰上加一些小部件,代表不同的分支 復合圖騰: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騰組合而成的圖騰。 還有加“水”,加“木”,加“土”,加建筑物(廣、廠、寶蓋頭…)等等,樣式多樣,卻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我把這些稱之為中華姓氏體系“古族演繹法”。 而“夏”這個圖騰也是如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夏”其實就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演變,最終才變成這個“歷盡滄桑”的樣子。 所以,想要徹底破解“夏”,就必須剝離它的演變,剝落它的繁復,找到它的初心,還原它最初的模樣,也就是“夏”這個圖騰的“原初圖騰”。 現在,且讓時光倒轉,如繁花般片片落下。 你看,這是春秋金文里的“夏”: ![]() 很明顯,它是由“頁”加一些小部件構成。 而重點部位、核心部位其實是那個“頁”。 我們先把它的小部件去掉,就是這樣: ![]() “頁”(頁)呢? 是由“首+人”構成,也就是首人、首族人的意思。 你發現了嗎? 沒錯,這屬于非常典型的“加人圖騰”。 我們現在把“人”去掉,就變成了“首”: ![]() ![]() 而“首”呢? 是由“目”加頭發或頭飾構成。 重點和關鍵部位是那個“目”。 ![]() 顯而易見,從目到首,然后到頁,最后到夏,這個“目”才是“夏”最初的模樣,才是“夏”的“原初圖騰”! 你看看,這里面是不是有一條非常清晰而明確的圖騰演化路徑? 所以,夏族其實是從目族一步步逐漸演化而來!如果說“目”是20歲之前的你,那么“夏”應該是40歲之后的你。 事實上,搞清楚這一點,你對夏朝的疑問一下子都會豁然開朗! ![]() 甲骨文有沒有相關發現呢? 甲骨文里不但發現了目族和目國,還發現了很多目族的分支和方國。并且,“目”這個圖騰文化對殷商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對此,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經有過論述,這里不再贅述。 考古上有沒有相關發現呢? 在4200年前到3000年前這一歷史時期,“目”圖騰文化的影響,南達湖南、江西,北至陜北、河北。 那可是在三、四千年前啊! 這個影響范圍有多么恐怖! 03 更重要的是,在河南二里頭遺址也發現了很多目族的圖騰,與目族有關的器物。只不過,在我的“中華姓氏體系”之前,沒有人知道它們和“夏”有關! 我們先來看一個陶器,在這個陶器上赫然就刻著目族圖騰! 很明顯,可以確定它就與目族有關,就與后來的夏族有關! 而且,這個陶器還是二里頭遺址一期,也就是3700多年前的! 出現得非常早! 要知道,在二里頭遺址一期,二里頭宮殿都還沒有建造起來。 這足以證明,在二里頭遺址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有目族(夏族)在這里活動! 你看,這就是那個神奇的3700多年前的目族圖騰、夏人圖騰: ![]()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感覺很懵: 這就是3700多年前的目族圖騰? 不對吧?怎么是兩只大眼睛啊? 事實上,這種情況是符合圖騰演化規律,是非常常見的。 要知道,在甲骨文里還發現了橫兩目圖騰和豎兩目圖騰。 ![]() ![]() 再舉個例子。 除了目族,甲骨文里還發現了耳族。 耳族的圖騰是一只大耳朵,然后竟然衍生出兩只大耳朵,最后連三只大耳朵都出來了,這就是聶,聶姓的聶。 ![]() ![]() ![]() 另外,你以為二里頭遺址就發現這一個孤零零的帶“目”陶器嗎? 當然不是。 這是1981年二里頭出土的陶尊,在其肩部發現了一個目族圖騰: ![]() ![]() 還有一個斂口罐上的。 ![]() 除了這些單獨出現的,還有出現在一些動物的雕刻或雕塑上的圖騰之“目”: ![]() ![]() ![]() ![]() 注意,這種特征的眼睛正是目族所特有的! 不是只要是眼睛全都算的! 這一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很明顯,這些都是目族(夏族)在二里頭遺址存在的證據,都是目族(夏族)對二里頭遺址產生強大影響力的證據! 正是這種目,正是這種目圖騰,一步步演化成后來的“夏”! 因此,完全可以說,二里頭遺址已經發現了“夏”!已經發現了夏人圖騰! ![]() 04 從目到首, 從首到頁, 從頁到夏, 到了周朝,當時的人們就已經只知道“夏”,只知道商朝以前的那個朝代叫做“夏”,而不知道“目”了!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早期的關于夏、關于夏朝的記載都是周朝才開始出現的。 ![]() 為什么我們在周朝以前一直找不到“夏”? 因為在周朝以前,“夏”根本就不叫“夏”! 但周人所說的“夏”,夏商周的“夏朝”,其實就是“目”,就是那只神秘之眼啊! 嚇人的是,這種目圖騰是在4200多年前突然開始批量出現的,是在夏朝以前200年開始突然出現的。 是的,在一個考古遺址里已經發現了! 而這個地方,毫無疑問就是目族的起源,就是夏朝的源頭! ![]() 更嚇人的是,這個遺址所在地,在秦朝以前,在秦朝以前的典籍里,竟然就叫做“夏”!竟然就直接與“夏”有關! 就問你可怕不可怕?! 就問你嚇人不嚇人?! 一下子全都串起來了! 一下子全都說通了啊! 下一篇,我們來一起探尋目族的起源,夏朝的源頭! 那個神秘的古夏之地! 感謝贊同,歡迎反駁! |
|
來自: 我心……飛翔 > 《姬元重走中華5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