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門樓兵敗被俘后,陳宮和曹操的一問一答寓意頗多。曹操再三暗示要陳宮投降,而陳宮卻是一心求死。一方面表現出曹操的胸懷,這一點通過曹操對很多類似事情的處理都可以體現。另一方面陳宮的求死原因大概有兩個:其一,陳宮認為曹操是在惺惺作態。這一點可以從《三國志·呂布傳》注引《獻帝春秋》中陳宮在白門樓上說的'今日降之,若卵投石,豈可得全也!'里得到印證。陳宮認為自己已經看穿了曹操的虛偽面目,即使自己搖尾乞憐,也難逃被殺的命運。不過,陳宮顯然沒有完全了解曹操的性格。其二,講究名士氣節,不愿搖尾乞憐,屈膝投降。更不想因此而為后人恥笑。魚豢《典略》中陳宮說:'請出就戮,以明軍法。'正是這兩種理由的綜合體現。 至于陳宮所說的:'宮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老母存否,在明公,不在宮也。'和'宮聞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絕人之祀,妻子存否,在明公,不在宮也。'有人認為'說明儒生出身的陳宮是個道德感比較強的人,恐怕反曹還是因為道德上天然的排斥感吧'。 對比一下《三國志·呂布傳》注引《獻帝春秋》中當呂布稱曹操為'明公'時陳宮的憤怒和如今自己也稱曹操為'明公'就可以發現這一細微的變化,如果僅僅是說'陳宮是個道德感比較強的人',似乎不能完全表現出陳宮此刻的心情。陳宮通過這種方式巧妙地保全了自己的家人,體現的不僅僅是名士的氣節,同時也不無托付之意,對曹操還是有一定期望的。 陳宮所謂的'忠義'并不是真心實意的,原本陳宮只是想利用呂布滿足兗州官吏和士族階層的利益,同呂布的關系只是相互利用,只不過到了后來張邈被殺、三族被誅,陳宮走投無路,只能依附呂布,雖然不太可能參與反叛,但對呂布的不滿是顯而易見的。從他對呂布的認識來看,顯然陳宮認為呂布不及曹操,只不過因為對曹操的認識不足和為氣節而一心求死。在呂布手下干了三年,一事無成,反遭誣陷,又不能處理好與呂布手下將領的關系,殺身成仁也許是陳宮早就想好的唯一選擇吧。 不過,就算陳宮茍且活在世上,他也沒法面對他曾經背叛過的君主,他的自尊如何能放得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