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聊《道德經》,無論在官場還是職場,或者某個組織團體,都有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通常來說,多數人都希望成為領導者,認為大權在握,可以命令別人,讓別人看自己的臉色行事,自己受到的約束少,似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事實真的如此嗎?我看未必,《道德經》里將領導者分為四個層次,最高層次是“下知有之”,意思是百姓知道他存在,但感受不到他的影響;其次是“親而譽之”,意思是百姓親近和擁護他;其次是“畏之”,意思是百姓都畏懼他;最次的是“侮之”,意思是百姓都瞧不起和侮辱他。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使成為了領導,也有層次之分,現實生活中我們見過不同的領導,有被人親近和擁護的,也有被人瞧不起和侮辱的,我相信沒人愿意成為后者,而是愿意成為前者。那么,如何成為被人親近和擁護的領導者呢?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于自處于低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所以想要處于人民之上,就要以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想要處于人民之前,就要把自身放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處于上位而人民不覺得沉重,處于前面而人民不覺得受損害。所以天下人都樂于推戴他而不加厭棄。因為圣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跟他爭。)我從中看見了眾人擁護的領導者的兩個條件,一個是他有超出眾人的實力,另一個是他有低于眾人的姿態。很多人看見了第二點,覺得《道德經》推崇謙下、柔弱、不爭,卻沒看見這樣做是有先決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具備超出眾人的實力。《道德經》中的圣人是悟道的統治者,很多內容是講給擁有強大實力的統治者聽的,而不是講給處于弱勢地位的百姓聽的。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處于弱勢的地位卻去踐行《道德經》的“謙下、柔弱、不爭"的思想,得到的結果是處于更弱勢的地位,《道德經》中說”知其雄,守其雌”,一個人守其雌的前提是知其雄,不知其雄而去守其雌,那就真的成為人人可欺的雌了。因此,要成為眾人擁護的領導者,首先要具備超出眾人的實力,讓眾人服氣,比如你擁有眾人所沒有的資源,能辦到眾人辦不到的事情,具備眾人所沒有的勇氣。其次才是低于眾人的姿態,實力讓你的地位處在眾人之上,眾人雖然服氣,但也感受到了你帶來的壓力,這時候需要進行平衡,通過什么平衡呢?就是放低自己的姿態,讓自己低于眾人,也就是道德經所說的“謙下、柔弱、不爭”。對比一下,這里有兩個領導,二者都有實力,一個領導驕傲自負、喜歡命令下屬、總是與下屬爭利益;另一個領導有實力去驕傲卻態度謙下、有權力命令下屬卻表現得柔弱、有能力與下屬爭利益卻不去爭,面對這樣兩個領導,下屬更喜歡誰呢?答案是很明顯的。我們再來看六十六章的這段話: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江海單純依靠“善下(處于低下)”就能成為百川之王嗎?當然不能,處于低下可以讓高處的水匯聚過來,但如果自身的容量不足,也無法成為江海。能夠低下的前提是有能力承受這種低下,同樣的,能夠謙下的前提是有地位可以讓你謙下,如果沒有地位,你有什么可以謙下的呢。《易經》中的謙卦是一座山藏在地面之下,有了這座山才可以掩藏,如果沒有這座山,有什么可以掩藏呢。因此,沒有實力的謙虛不叫謙虛,有實力的謙虛才叫謙虛。人在年輕的時候要自強不息,不斷積累自己的實力,這個階段驕傲狂妄一些也沒關系,適當的驕傲狂妄是一種自信的表現,讓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無所畏懼,也許經常犯錯碰壁,但只有這樣才能快速積累實力。等到實力積累到一定階段,取得了一定成就,這時候要學會謙虛,有實力而不輕易表現出來。你有實力,眾人能夠從你身上得到利益;你能謙虛,眾人就愿意靠近你。在我看來,一個人做到了這兩點,就能成為眾人擁護的領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