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編制序列表之三 (1940年) 表3–① 八路軍 總司令: 朱 德 副總司令: 彭德懷 參謀長: 葉劍英 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 副參謀長: 左 權 王若飛 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 副主任: 陸定一 第115師 第1縱隊[1] 司令員: 徐向前 政治委員:朱 瑞 山東縱隊 第120師兼晉西北區軍[2] 第129師 第2縱隊兼冀魯豫區軍[3] 晉察冀區軍 第4縱隊[4] 第5縱隊[5] 抗日軍政大學[6] 校長: 林 彪 副校長: 滕代遠 教育長: 何長工 政治部主任:張際春 訓練部長: 王智濤 直屬 炮兵團 特務團 后方留守兵團 [1].為了統一山東及蘇北、皖北地區部隊的指揮,1939年8月,成立了八路軍第1縱隊。10月,山東縱隊領導機關與第1縱隊領導機關合并,仍保留山東縱隊名義。1940年6月徐向前去延安,隨后第1縱隊撤銷,仍由山東縱隊領導機關指揮所屬部隊。 [2].晉西北區軍于1940年11月成立,由第120師兼,賀龍兼司令員,關向應兼政治委員。 [3].第2縱隊于1940年2月,由第115師344旅,第129師新編1旅等部隊于太南地區編成。4月底,第2縱隊進入冀魯豫地區,奉命與冀魯豫支隊等部隊合編,成立冀魯豫區軍(第2縱隊兼),歸八路軍總部直接指揮。新編第1旅于1940年6月歸還第129師建制。 [4]、[5].1940年5、6月,第2縱隊344旅、新編第2旅和第115師蘇魯豫支隊等部隊為支援新四軍,南下皖北。7月,與新四軍第6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8月,由第2縱隊新編2旅、第344旅687團、隴海南進支隊和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1941年初,第4、第5縱隊分別編為新四軍第4師、第3師。 [6].抗日軍政大學總校于1939年7月由延安出發,1940年2月到達晉東南,此后歸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領導。 表3-② 第115師[1].(1940年12月) 師長: 陳 光(代) 政治委員: 羅榮桓 參謀長: 陳士榘 政治部主任:肖 華 教導第1旅 旅長: 彭明治 政治委員:朱滌新 第1團 第2團 第3團 教導第2旅 旅長: 曾國華 政治委員:符竹庭 第4團 第5團建 第6團 教導第3旅兼魯西區軍 旅長兼司令員:楊 勇 政治委員: 蘇振華 第7團 第8團 第9團 第分區軍1 司令員: 劉賢權 政治委員:李冠元 第2分區軍 司令員: 劉 星 政治委員:劉 星(兼) 第3分區軍 司令員: 王樂亭 政治委員:王樂亭(兼) 第4分區軍 司令員: 石新安 政治委員:石新安(兼) 教導第4旅兼湖西區軍 旅長兼司令員:鄧克明 政治委員: 張國華 第10團 第11團 第12團 教導第5旅 旅長: 梁興初 政治委員:羅華生 第13團 第14團 第15團 教導第6旅兼冀魯邊區軍 旅長兼司令員:邢仁甫 政治委員: 周貫五 第16團 第17團 第18團 第分區軍1 司令員: 石景芳 政治委員:杜子孚 第2分區軍(第17團兼) 司令員: 龍書金 政治委員:曾旭清 第3分區軍 政治委員:李廣文 魯南區軍 司令員: 張光中 政治委員:鄺任農 第分區軍1(區軍兼) 邊聯支隊 第2分區軍 司令員: 梁興初(兼) 政治委員:楊滌生 沂河支隊 第3分區軍 司令員: 肖 明 政治委員:許 言 第4分區軍 司令員: 石世良 政治委員:李樂平 嶧縣支隊 運河支隊 [1].1938年12月,第115師師部率第343旅開赴山東。1940年10月,部隊進行整編,成立6個教導旅和4個二級區軍。 表3-③ 山東縱隊[1](1940年12月) 指揮: 張經武 政治委員: 黎 玉 副指揮: 王建安 政治部主任: 江 華 參謀處長: 羅舜初 第1旅 旅長: 王建安(兼) 政治委員:周赤萍 第1團 第2團 第3團 第4團 第2旅 旅長: 孫繼先 政治委員: 江 華(兼) 第4團 第5團 第6團 第3旅 旅長: 許世友 政治委員:劉其人 第7團 第8團 第9團 第5旅 旅長: 吳克華 政治委員:高錦純 第13團 第14團 第15團 第1支隊 支隊長: 胡奇才 政治委員:王子文 第1團 第2團 第4支隊 支隊長: 趙 杰 政治委員:王一平 第1團 第2團 第5支隊 支隊長: 王 彬 政治委員: 王 文 第1團 第2團 第3團 縱隊直屬 獨立支隊 特務第1團 特務第2團 抗日軍政大學第1分校[2] 校長: 周純全 政治委員: 李培南 [1].1940年9至11月,山東縱隊部隊進行整編,先后成立4個旅和3個支隊。1941年夏又組建第4旅,下轄第10、11、12團和大崮獨立團。 [2].1938年底,抗日軍政大學第1分校在延安組建,隨即開赴晉東南。1939年11月遷往山東沂蒙山區,歸山東縱隊領導。 ?表3—④ 第120師兼晉西北區軍(1940年11月) 師長兼司令員:賀 龍 政治委員: 關向應 副司令員: 續范亭 參謀長: 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 獨立第2旅兼第2分區軍[1] 旅長兼司令員:彭紹輝 政治委員: 張平化 獨立第2旅 第714團 第9團 山西新軍暫編第1師[3] 師長:續范亭(兼) 第36團 第37團 第358旅兼第3分區軍[2] 旅長兼司令員:張宗遜 政治委員: 李井泉 第716團 第7團 第8團 獨立第1旅兼第4分區軍 旅長: 高士一 政治委員:朱輝照 副旅長兼司令員:王尚榮 政治委員:白 堅 獨立第1旅 第715團 第2團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4縱隊[4] 司令員: 雷任民 政治委員:雷任民(兼) 第19團 第20團 第35團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2縱隊兼第8分區軍 司令員: 韓 鈞 政治委員:王逢源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2縱隊[5] 第4團 第5團 第6團 山西新軍工人武裝自衛旅[6] 旅長: 侯俊巖 政治委員:侯俊巖(兼) 第21團 第22團 8分區直屬 洪趙縱隊 第120師騎兵支隊[7] 支隊長:姚 喆 第1團 第2團 第3團 第4支隊 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8] 總指揮: 續范亭(兼) 政治委員:羅貴波 特務團 120師直屬 特務團 教導團 雁北第6支隊 [1]、[2].1938年12月底,第358旅主力去冀中。隨后,以留晉西北的第714團、警備第6團等部隊為基礎,成立了新358旅(亦稱彭358旅),1939年3、4月,原第358旅715團、716團與冀中區軍獨立第4、5支隊編成第120師獨立旅(5月改稱獨立第1旅)、獨立第2旅。同年9月,獨立第2旅改稱第358旅(亦稱張358旅)。1940年4月,彭358旅改稱獨立第2旅。 [3]、[4]、[5]、[6].1940年春,晉西北山西新軍編入第120師兼晉西北區軍序列。 [7].1940年2月,大青山支隊改稱第120師騎兵支隊。 [8].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于1940年2月成立,同年11月,晉西北新軍指揮部僅保留名義,直到1942年12月與第8分區軍合并。 表3–⑤ 第129師[1](1940年6月) 師長: 劉伯承 政治委員: 鄧小平 參謀長: 李 達 政治部主任: 蔡樹藩 副主任: 黃 鎮 太行區軍(第129師兼)[2] 司令員: 劉伯承(兼) 政治委員: 鄧小平(兼) 副司令員: 王樹聲 參謀長: 李 達(兼) 政治部主任: 蔡樹藩(兼) 副主任: 黃 鎮(兼) 新編第11旅 旅長: 尹先炳 政治委員:黃振棠 第31團 第32團 第33團 第分區軍1 司令員: 秦基偉 政治委員:高 揚 第2分區軍 司令員: 張國傳 政治委員: 賴若愚 第3分區軍 司令員: 郭國言 政治委員: 王一倫 第4分區軍 司令員: 石志本 政治委員: 王孝慈 第5分區軍 司令員: 皮定均 政治委員:魯瑞林 第386旅兼太岳區軍[3] 旅長: 陳 賡 政治委員: 王新亭 參謀長: 周希漢 政治部主任:蘇精誠 第386旅 司令員: 陳 賡 政治委員:王新亭 第772團 第16團 第17團 第18團 第分區軍1 司令員: 劉紹棠 政治委員:金世柏 第2分區軍 司令員: 張漢丞 政治委員: 史 健 第3分區軍 司令員: 王清川 政治委員:孫雨亭 [1].1940年6月,第129師部隊進行整編,編成3個二級區軍、9個旅(不含山西新軍)。 [2].太行區軍于1940年6月成立。 [3].太岳區軍于1940年5月組建,對外用太岳縱隊名義。 冀南區軍 司令員: 陳再道 政治委員: 宋任窮 副司令員: 王宏坤 參謀長: 范朝利 政治部主任:劉志堅 新編第7旅 旅長: 易良品 政治委員:文建武 第19團 第20團 第21團 新編第8旅 旅長: 張維翰 政治委員:肖永智 第22團 第23團 第24團 新編第9旅 旅長:桂干生 第25團 第26團 第27團 第分區軍1 司令員: 丁先國 政治委員:劉大坤 第2分區軍 司令員: 吳誠忠 政治委員:王貴德 第3分區軍 司令員: 高厚良 政治委員:李定灼 第4分區軍 司令員:楊宏明 第5分區軍 司令員: 趙義京 政治委員:楊樹根 區軍直屬 騎兵團 第385旅 旅長: 陳錫聯 政治委員: 謝富治 第769團 第13團 第14團 新編第1旅 旅長: 韋 杰 政治委員:唐天際 第1團 第2團 新編第4旅 旅長: 徐深吉 政治委員: 吳富善 第771團 第10團 第11團 新編第10旅 旅長: 范子俠 政治委員:賴際發 第28團 第29團 第30團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1] 司令員: 薄一波 政治委員:薄一波(兼) 第25團 第38團 第42團 第57團 第59團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3縱隊[2] 司令員: 戎子和 政治委員:董天知 第7團 第8團 第9團 山西新軍政衛隊第212旅[3] 旅長: 孫定國 政治委員:馬 英 第54團 第55團 第56團 抗日軍政大學第6分校[4] 校長: 劉 忠 政治委員:黃歐東 [1]、[2]、[3].1940年春,晉東南山西新軍編入第129師序列。 [4].1940年11月,抗日軍政大學第6分校在晉東南成立。 表3一⑥ 第2縱隊兼冀魯豫區軍(1940年5月) 司令員: 左 權(兼) 楊得志(代) 政治委員: 黃克誠 參謀長: 韓振紀 政治部主任: 崔田民 區軍司令員: 黃克誠(兼) 區軍政治委員:崔田民(兼) 新編第2旅 旅長: 楊得志(兼) 田守堯(后) 政治委員:吳信泉 第4團 第5團 第6團 新編第3旅 旅長: 韓先楚 趙基梅(代) 政治委員:譚甫仁 第7團 第8團 第9團 民軍第1旅 旅長: 朱 程 政治委員:聞允志 第1團 第2團 第344旅 旅長: 劉 震 政治委員:唐 亮 第687團 第688團 第689團 第分區軍1 司令員: 趙遵康 政治委員:王鳳梧 第2分區軍 司令員: 周桂生 政治委員:張應魁 第3分區軍 司令員:張耀漢 南進支隊[1] 司令員: 趙承金 政治委員:譚冠三 第16團 第21團 回民支隊 [1].南進支隊于1940年初調歸第2縱隊指揮,建制仍屬第3縱隊。 表3-⑦ 晉察冀區軍(1940年12月) 司令員: 聶榮臻 政治委員: 聶榮臻(兼) 參謀長: 聶鶴亭 副參謀長: 唐延杰 政治部主任: 舒 同 副主任: 朱良才 第分區軍1 司令員: 楊成武 政治委員:羅元發 第1團 第3團 第20團 第25團 第34團 第2分區軍 司令員: 郭天民 政治委員:趙爾陸 第4團 第19團 第3分區軍 司令員: 黃永勝 政治委員: 王 平 第2團 游擊軍 第4分區軍 司令員: 熊伯濤 政治委員:劉道生 第5團 區軍特務團 平井獲支隊 第5分區軍 司令員: 鄧 華 政治委員:李天煥 第6團 第26團 察綏支隊 第3縱隊兼冀中區軍 司令員: 呂正操 政治委員: 程子華 參謀長: 孫 毅 政治部主任: 孫志遠 副參謀長: 李英武 政治部副主任:卓 雄 第6分區軍兼警備旅 司令員: 王長江 政治委員: 曠伏兆 警備第1團 警備第2團 第7分區軍 司令員: 于權伸 政治委員:吳 西 第17團 第22團 第8分區軍 司令員: 常德善 政治委員:王遠音 第23團 第30團 第9分區軍 司令員: 孟慶山 政治委員:帥 榮 第18團 第24團 第33團 第10分區軍 司令員: 朱占奎 政治委員:周 彪 第27團 第29團 第32團 冀中區軍直屬 騎兵團 教導團 冀熱察挺進軍[1] 司令員: 肖 克 參謀長: 程世才 政治部主任:伍晉南 副主任: 潘 峰 第7團 第9團 平北分區軍 司令員: 程世才(兼) 政治委員: 段蘇權 第10團 挺進第1支隊 冀東分區軍 司令員: 李運昌 政治委員:李楚離 第12團 第13團 晉察冀區軍直屬 青年游擊支隊 騎兵團 教導團 抗日軍政大學第2分校[2] 校長:孫 毅 [1].1939年2月7日,冀熱察挺進軍以第4縱隊為基礎在平西成立(第4縱隊番號同時撤銷),歸晉察冀區軍指揮。1940年7月成立冀東分區軍;秋,成立平北分區軍。 [2].抗日軍政大學第2分校于1938年底在延安組建,隨即開赴晉察冀地區,受晉察冀區軍領導。 表3一⑧ 第4縱隊 司令員: 彭雪楓 政治委員: 彭雪楓(兼) 參謀長: 張 震 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第4旅 旅長: 劉 震 政治委員:康志強 第11團 第12團 第5旅 旅長: 滕海清 政治委員:孔石泉 第13團 第14團 第6旅 旅長: 譚友林 政治委員:賴 毅 第16團 第17團 第18團 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1] 校長: 彭雪楓(兼) 政治委員:彭雪楓(兼) 縱隊直屬 特務團 獨立團 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 肖縣獨立團 永城獨立團 睢杞獨立團 表3-⑨ 第5縱隊 司令員: 黃克誠 政治委員: 黃克誠(兼) 參謀長: 韓振紀 政治部主任: 吳法憲 副主任: 鄧逸凡 第1支隊 司令員: 彭明治 政治委員:朱滌新 第1團 第2團 第3團 第2支隊 司令員: 田守堯 政治委員:吳信泉 第4團 第5團 ? 第6團 第3支隊 司令員: 張愛萍 政治委員: 韋國清 第7團 第8團 第9團 縱隊直屬 泗陽獨立團 皖東北保安司令部 司令員:張愛萍(兼) 宿縣獨立團 [1].1940年3月,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在安徽省渦縣成立。 表3-⑩ 后方留守兵團 司令員: 肖勁光 參謀長: 曹里懷 政治部主任:莫文驊 第385旅兼隴東分區軍 旅長兼司令員:王維舟 政治委員: 甘渭漢 第770團 警備第2團 警備第7團 第359旅兼綏德警備司令部[1] 旅長兼司令員:王 震 政治委員: 王 震(兼) 第717團 第718團 第719團 第4支隊 雁北支隊 警備第1旅兼關中警備司令部[2] 旅長兼司令員:文年生 政治委員: 閻紅彥 警備第3團 警備第8團 保安司令部 司令員:高 崗 保安第2團 保安第4團 保安騎兵團 兵團直屬 警備第1團 警備第4團 警備第5團 特務團 騎兵團 [1].1939年10月,第359旅從晉察冀邊區移防到達陜甘寧邊區,接替綏德警備司令部防務,歸留守兵團指揮,建制仍屬第120師。 [2].1939年12月,以原綏德警備司令部所轄部隊為基礎成立警備第1旅,調防關中地區,并兼關中警備司令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