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鞏義有片青磚灰瓦的莊園,當地人管它叫"康百萬莊園"。這名字聽著像夸海口,可你要是知道這家人從明朝富到民國,整整十三代人沒敗過家,保準得豎起大拇指。 更絕的是,人家發家不靠盜墓不靠鹽商,就憑著黃河邊上一碗熱湯面,硬是攢下讓慈禧都眼紅的家底。 一碗熱湯面撐起的百年基業 故事得從明朝洪武年間說起。那時候山西老康家跟著移民大軍來到鞏縣,舉目四望全是荒地。 康家的老祖宗康守信倒不慌,支起個草棚子就賣起了熱湯面。您可別小瞧這路邊攤,老康頭有個絕活,看人下菜碟。 遇到老實巴交的莊稼漢,他舀湯時勺子沉得能壓彎秤桿;碰上油頭粉面的主兒,那勺子就跟得了帕金森似的直哆嗦。 日子久了,鎮上人都說:"吃面還得去康家,康老爺子眼里不揉沙子!"就這么著,小攤販變成了"康家飯店",五代人接力經營,愣是把茅草棚子折騰成三層小樓。 要說這家人最精明的地方,就是再有錢也不擺闊。別家商人掙了錢就蓋大院,康家人卻把銀子換成地契。 您猜怎么著?他們專挑黃河沿岸的荒灘買,帶著佃戶一邊開荒一邊種柳樹。十幾年下來,硬是把萬畝沙地變成良田,柳條子編成籮筐還能賣錢,這買賣做得叫一個精! 當官的給做生意的當保鏢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康家出了個能人康紹敬。這主兒考中進士不去當京官,非要回老家當個七品芝麻官。 您當他是犯傻?人家早算好了賬:在縣衙當差既能掌握修河道、收稅銀的差事,又能給自家生意保駕護航。 康紹敬在任上干了件漂亮事。當時黃河水患不斷,他牽頭搞了個"以工代賑"——讓災民修堤壩,管吃管住還發工錢。 這錢從哪來?自然是鹽商們的"孝敬"。康大人明面上嚴查私鹽,背地里卻給相熟的商人開綠燈,條件是每賣一斤鹽得給他交半文錢"河道維護費"。這招玩得溜,既得了政績又肥了腰包,還落得個"康青天"的美名。 有這層官皮護體,康家生意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躥。綢緞莊開到蘇州,錢莊開到漢口,就連山西票號想在河南設分號,都得先給康家遞帖子。 最絕的是他們搞"官商聯盟",但凡有新官上任,康家必送三件禮:一頂暖帽、一雙千層底布鞋、一本《康氏生意經》。這禮數周全的,新官想不照顧他們都難。 慈禧一句話,康家成"百萬" 要說康家最風光的時候,還得是清朝末年。第十一代傳人康鴻猷接手家業時,正趕上八國聯軍打進北京。老佛爺帶著光緒帝往西安跑,路過鞏義時犯了愁: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上哪找像樣的行宮? 當地縣令把胸脯拍得山響:"太后放心,康家早就備好了!"原來康鴻猷早得到消息,連夜調集三百工匠,七天就蓋起座雕梁畫棟的宅院。 院子里鋪的蘇繡地毯,屋里擺的景德鎮瓷器,連馬桶都是鑲金邊的。慈禧看得心花怒放,臨走時康家又孝敬了百萬兩白銀,老佛爺脫口而出:"沒成想這小地方,還藏著個'康百萬'!" 這話傳出去可了不得。各地督撫爭著跟康家套近乎,就連袁世凱都派副官送來親筆信。康鴻猷趁熱打鐵,在洛陽開了家"康記商行",專做軍需生意。 從棉布到軍靴,從藥材到糧草,但凡部隊用的東西,他們家都能供。最紅火時,陜西八成布莊都是康家的分號,日進斗金都不夠形容。 留余家訓:財不露白,富不過三代是騙人的 您以為康家就是運氣好?人家有真本事。老祖宗留下條家訓,就刻在莊園影壁墻上——"留余"二字。 這可不是讓留剩飯,是說做買賣得留余地,掙十分錢最多拿七分,剩下三分得散給窮人、讓給同行、留給子孫。 康家人把這條訓誡玩出了花。每年臘月二十三,各房管事都要把賬本送到祠堂,當著祖宗面念叨:"今年掙了十萬,捐了三萬修橋補路,留了兩萬給佃戶買種子,剩五萬存進錢莊生息。"這賬目清清楚楚,誰也別想貪墨。 更絕的是他們培養接班人的法子。男孩十四歲就得進鋪子當學徒,從掃地擦桌子干起;女孩十六歲要學管家,每月就發二兩銀子月錢,買胭脂水粉都得自己記賬。 康家有句土話:"不怕你是敗家子,就怕你沒敗過家。"等真把家底敗得差不多了,老太爺才從祠堂暗格里取出真賬本,原來早留了后手。 莊園還在,人已散,留余二字值千金 如今走進康百萬莊園,還能看見當年氣派。那座"藏寶洞"足有籃球場大,墻上嵌著整排鐵柜子;繡樓里的千工床,雕著一百個不同姿勢的童子;就連馬廄都鋪著青石板,比尋常人家客廳還講究。 可最值錢的不是這些物件,而是刻在柱子上的對聯:"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儉持家。" 康家后人早就不住這兒了,但每年清明,總有天南地北的康家人回來祭祖。他們中有人開公司,有人當老師,倒真應了老祖宗的話:留余不留財,留的是處世的智慧。 這故事聽著像天方夜譚,可您要是去鞏義轉轉,保準能碰上說書的先生,把康家的傳奇說得有鼻子有眼。 要我說啊,這世上哪有什么長盛不衰的家族,不過是人家懂得"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您要是也悟透了"留余"二字,說不定下回發財的,就是您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