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切懷念李開彥戰友 作者/李敬亞 65集團軍后勤部長李開彥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5年5月13日下午6時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 惡耗傳來,原所在部隊的老首長老戰友們感到十分震驚和挽惜。一時間通過微信網略平臺紛紛沉痛悼念李開彥戰友。追憶他幾十年來為國防建設作出的突出貢獻。家鄉人民得知李開彥不幸去世的消息,都無比悲痛和心疼,為黨和軍隊失去一位優秀指揮員而難過。家鄉同年一起入伍的戰友和他生前多位好朋友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個個傷心流淚,朝著遙遠的北方默默祈禱他一路走好。 我作為李開彥同鄉戰友,幾十年來一直保持友好交往,但對于他對部隊建沒作出的貢獻,還有他不為人知的故事知之甚少。過去曾多次試探性想采訪他,都未能采訪成功。多年前有一次我和他單獨聊天,我趁機想問他幾個問題,李開彥有點意外的笑著說,敬亞你想問什么事?我趕忙說,第一個問題是,你經歷過多次重大的軍事演習,每次都參與了演習指揮并單獨指揮過大部隊,想問的是,在演習中如果出現突發情況你是如何果斷處理的?你是怎樣在現場指揮的?很想了解這個過程。第二個想問的問題是,在軍界和政界你都接觸過不少高層領導人,都具體是哪些大人物?第三個想問的事,你曾三次參加國家領袖和軍委主席接見合影留念,能談談當時的情景和感受嗎?我恐怕他打斷我的話連竹炮似的問個不停。李開彥笑笑說,這些都沒什么好談的,簡單一句話就謝絕了。李開彥做人非常低調,一再說沒有什么可以驕傲自豪的,一定不要寫我的一些事。在我和戰友們的眼里,李開彥的一生是奮斗進取的生,是波闌壯闊閃耀著軍人光茫的一生。現在大校已經遠去。更無法探詢他心中的珍藏了。為了懷念追憶他不平凡的軍旅人生,以及他處事為人的風格,只能憑自己所知道的點滴往事寫點懷念文字。從心里很想寫一篇李開彥之歌,以長歌當哭送老戰友最后一程。 戎馬一生 李開彥你是農民的兒子,你從貧窮的鄉村走來。剛滿17歲那年,臉上還帶有少年的秩嫩,你滿懷激情走進軍營。從此開始了近五十年的軍旅生涯。執著追求,頑強拼博,腳踏實地,一往直前,運氣很順,從班長排長連長副營長團副參謀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到師后勤部長副師長,1998年194師改成旅時李開彥擔任194旅首任旅長,這在當時強手如林的隊伍中,李開彥可稱得上嬌驕者。后來任65集團軍后勤部長至離職休養。 李開彥當戰士時是個好兵,當班長時,把一個班帶成全團出名的尖子班,以身作則,文武雙全,帶兵有方,突出政治,強化軍事技術訓練,帶領全班征戰團師軍三級軍事比賽,都拿過大獎。譽滿軍營。 在一次國防施工中,那是在74年4月上旬,北國的塞外依然寒風刺骨,山巒上積雪透著寒光。部隊官兵仍然穿著冬天的棉裝,皮帽子皮大頭鞋全都必須穿上,在寒風中打著冷顫。李開彥所在二排有幾個班單獨在一個地名叫西山底的山上施工。有一個山頭伸出長長的身子懸在半空中,因為下面已被采石掏空,從山頂往下看有150多米深的垂直懸涯。這是一個危險的區域,因離村子太近不能放炮解除危險。如果把山頭破掉可得到非常可觀的大綜石料作施工用材。必須靠人上到山頭實地堪察分晰從何處著手排除險情。李開彥和五班長張樹林兩人主動要求執行這個艱巨任務,讓其他戰友撤到安全地帶。這兩個年輕的共產黨員從后坡向山巔進發,李開彥徑直向懸空中央部位躬腰前行,張樹林偏向左側爬坡前進。李開彥剛要接近頂端時突然發現山體要開裂,便向張樹林大吼一聲快跳下,此時李開彥巳沒有轉身調頭的余地,瞬間與懸空的山體飛石墜落山涯。不遠處的戰友們看到這驚魂的一幕,拼命的撲向現場救人,李開彥攤軟的身軀被埋在亂石之中,臉部頭部血肉模糊,齊白的牙齒隨時斷掉8顆,右手食指砸斷一小截,全身多處重傷。被火速送往張家口部隊醫院搶救。五班長張樹林早跳有2分鐘再加上方向偏側,救起時只受了輕傷,但小腹部被石頭擠壓長期麻木。張樹林戰友明知有險情偏向險處行的勇敢精神很值得贊揚和學習。當消息回報到連里,時任連長孫太斌和排長王四妮心情極其沉重難過,火速奔往醫院看望,當看到面目全非的李開彥時,心疼的禁不住淚流滿面。李開彥真是命大福大造化大,結果沒有生命危險。更幸運的一雙閃閃發光的眼睛沒有受到損傷。養傷一段時間,很快重返戰斗崗位,大家稱贊李開彥是鐵打的戰士。那時李開彥正青春年華,臉上手壁傷痕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原樣,頭頂部位一片傷疤永遠留下不能灰復的傷痕。婚姻大事還沒有目標,他毫不在乎個人之事,赤心為黨為祖國貢獻青春和熱血。多年后李開彥曾有聲有色給我講述那段往事,他十分開懷的說,命大小事一樁。我補充說,是大難過后必有后福。李開彥戰友,你曾有過英雄行為,有過壯烈之舉!黨和軍隊沒有忘記你這段光榮歷史。 從士兵到大校,一路走來實屬不易,一部傳奇故事,可歌可頌。大浪淘沙,方顯英雄本色,能同行者寥若星辰。每一崗位都很出色,臨危受命,突發事件,實彈演習,模以戰爭,你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把部隊帶的生龍活虎,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當連長時你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當團長時展露出你軍事天賦,當旅長時指揮千軍萬馬,輕松駕馭全局,有獨到的戰略眼光。 為人低調從不張揚,斗志旺盛意志堅強。有膽有識,天生我才必有用。黨的培養,軍校深造,戰斗中歷練,軍事才干逐漸走向成熟,對部隊指揮從容。你偉岸身軀,軍姿挺拔,有將軍威嚴,更有愛兵的柔腸。性格豪爽,氣宇軒揚。有大海般的心懷,遇事不亂,沉著冷靜。胸懷天下方能成大事。 對黨無限忠誠,有一顆赤子情懷,報效祖國,軍人之家貢獻國防。李開彥,你壯麗人生,譜寫輝煌篇章。回首往事,多少難忘的戰斗,畢生奮斗,火熱的軍營,緊張的生活節奏,部隊情結已溶入你的血液。 軍旅辛勞,歲月風霜,軍心未老,人生易老,年齡到杠,離職休養,天南地北,把盞憶舊,豪情不減當年,享受生活,品味人生。清閑自在的日子,僅僅度過6個年頭,無情病魔輪君頭,你同戰士一樣,與疾病作頑強抗爭,我曾笑侃過你,功勞地位都不說,就是病了也難學。壯士頂天立地,難敵病魔入侵,過早的奪取了他寶貴生命。大校已去,風范長存。 戰友情深 李開彥從軍四十余載,幾乎穿了一輩子軍裝,直到退下來休息才換上便裝。累官正師職,當過旅長曾指揮過千軍萬馬。漫長的軍旅歲月中軍務繁忙,可以說日里萬機。初心不變,從沒忘記最早一起出發的戰友們,對老鄉戰友一直念念不忘。在過去的歲月里,李開彥常和我通過電話尋問復員回鄉種地的每位戰友情況,具體點到名問生活過的怎樣身體狀況如何?有的戰友去部隊看望他,無論多忙都熱情接待,走時給買好火車票送上車。有的戰友回來時曾對我說,開彥沒有一點架子,熱情讓人受感動。 2000年初夏時節,李開彥剛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不久,他和夫人楊建玲便急切想回家鄉一趟,提前讓我組織本鄉戰友在一起見見面吃頓飯共敘家常。那次除了已故戰友,在鄉的26位戰友全部到齊。戰友們早早來到飯店門前等候李開彥的到來。他和每一個戰友緊緊擁抱。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悠悠歲月留給我們這些老兵滿臉滄桑。而李開彥卻顯得格外年輕光彩照人。他和每個人久久對視著,喜悅的同時感慨萬千,歲月真的不饒人啊。 在一片熱烈掌聲中,我激情脫稿致戰友聚會詞,現摘錄部分寫在下面。 ……重溫四十九年前,十二月十五日,那是一個晴朗而又寒冷的冬日,七輛大馬車把我們一行37人送到大運河南岸,我們是坐著小木船擺渡上了北岸走進縣城。戰友們,還記得大運浪的浪花嗎,還記得十里長街送我們出征的情景嗎,當時有誰想到了在這2000多名新兵隊列里,后來走出了一位意氣風發的旅長,他就是李開彥。在65軍的歷史上將記載著一個響亮的名字李開彥。你是家鄉人民的驕傲,戰友們引你為自豪。 一個農家子弟,沒有任何政治背景,靠著實干和拼博,靠黨和人民軍隊的培養,靠那個火紅年代,創造了人生的輝煌。戰友們期盼你更上一層樓。 老戰友們相聚一堂,敘說著軍旅中難忘的往事。怎能忘記塞北的雪花邊關的明月。還有那古老的長城和屹立千年不倒的烽火臺。我們多么想再去萬全河邊洗把臉,多么想再去張北大草原,多么想再去爬一次巍巍大青山,多么想再去看看當年堅守過的陣地,還很想去飽歺一頓有滋有味的莜面卷和白菜酸湯……。可惜的是,在鄉的老戰友都老了,有的人永遠也去不了啦。當兵的那段經歷只好留在美好的記憶里。 開彥戰友,無論你久居山城,還是安家北京,無論你身處天涯海角,故鄉和戰友是你永遠牽掛的鄉愁。…… 李開彥這次回鄉和老戰友們相聚,氣分親切而熱鬧。席間他端著酒杯走到每位戰友面前站著陪滿滿兩杯白酒,一圈下來就是五十多盅酒下肚。一點沒有醉意,依然談笑風聲。可見他不光有寬厚的酒腸,更有驚人的海量。 2024年金秋10月,李開彥和夫人楊建玲又一次回到家鄉,只住了短暫的七八天時間,在此期間,李開彥和我說,很想和本鄉老戰友再聚一聚,當下農活很忙,不知好不好組織?我說現在正是栽種大蒜大忙季節,怕人來不齊。他停了一會說,那就等下一次吧。看樣子他有一句沒說出口的話是見一面是一面。萬萬沒想到他這一走竟沒有了下一次。李開彥不幸去世后,有好幾個戰友哭著說,早知是這樣當時再忙我們也要過來和他見面說說話。我說,人生沒有正常只有無常啊。 李開彥你走了,永遠不再回來了,但你依然活在戰友們的心里。 家鄉情懷 李開彥和楊建玲是一對軍中伴侶,夫婦倆在部隊并肩戰斗數十載,直到年齡到杠才先后退下來休息。可以說是戎馬一生,為國防建設貢獻了不僅僅是青春年華和滿腔熱血,而是畢生的精力。在漫長的軍旅征戰中,李開彥雖然多次回過家鄉看望父母親,特別是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后,因為軍務繁忙,每次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雖然在老家只短短幾天,就像遠方游子歸來那樣興奮不己。每當踏上這片深情的土地,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回家的感覺。這里是生你養你的地方。也是你最早出發的地方。你盡情的喝著家鄉的水,大口吃著家鄉的士菜,醉飲洋河酒。喜歡吃煎餅卷大蔥沾辣醬,吃的很香。享受著家鄉的味道,也是慈母的味道。 回想四十多年前離家從軍時,貧窮落后的家鄉還很凄涼,家家鬧著饑荒。隨著國家經濟日益發展強大,原來的土墻老屋不見了,都換成一排排整齊的新瓦房,有不少人家蓋起了小洋樓。到處欣欣象榮。家鄉的巨大變遷讓你心花怒放。 五十載彈指一揮間,在此期間你含淚送走了父母雙親。從那以后回來的時候少了。但正如你說的,心里還一直店念著家鄉和父老鄉親們。 九十年代末老家村子里修路,李開彥掏腰包捐款5萬元,那時在鄉親們的眼里是個不小的數字。而李開彥對村里領導說,微不足道,不要聲張喧揚。但鄉親們心里卻有著深情厚意。 李開彥生前非常關注關心家鄉邳州的經濟發展城鎮建設,曾多次誠邀邳州市和碾莊鎮政府主要領導前去張家口參觀學習交流。熱愛家鄉情系家鄉,滿滿的家鄉情懷。 2024年金秋10月,李開彥和夫人楊建玲從張家口坐火車展轉回到家鄉,事前沒有給任何人打招呼,來后在碾莊鎮一級公路南側一家小旅館住下后,才打電話告訴我。我們在一起聊了很晚,他平靜而隨意的告訴我,他得了癌癥了,我很震驚而不敢相信,因為看上去氣色紅潤精神煥發,談笑風聲中沒有一點陰憂和愁容。開彥說,才剛化療完不久,很想回家鄉來看看。并說自己身體基礎很棒,有點病是能抗住能戰勝的。只要精神不垮一切都會過去。 王景照書記是李開彥多年好友,和夫人王萍在縣城給訂好賓館,兩次開車來接李開彥和楊建玲夫婦倆,,李開彥執意不去。因為碾莊離他老家李集村只幾里路,兄弟姐妹鄉親鄉鄰來見面啦啦家常方便。很想享受一下多少年來缺失的親情鄉情的溫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鄉愁吧。 現在碾莊已發展成為全國重點小城鎮,街道縱橫商貿繁榮,平時人流量很大。李開彥夫婦倆一早一晚在街道散步,小商販叫賣聲濃濃鄉音讓他聽著格外舒心。有一次站在農貿市場小攤位前,駐足看買賣雙方講價砍價的過程,俗話說買賣爭分文。李開彥覺得怪有意思,對我說,這就是人間煙火味。我笑著說,處處留心都是景,凡是看著高興的事都是美好的,他滿意的點了點頭。 李開彥夫婦倆僅在家鄉住了八天時間,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因為徐州那邊戰友天天打電話催他過去聚聚。依依惜別時說,明年清明節前再回來。萬萬沒有料到這竟是李開彥戰友最后一次回家鄉了。回北京以后病情發生變化一直在醫院里住著。他雖然堅強頸強的與疾病抗爭著,但最終還是被無情的病魔過早奪去他寶貴的生命。這撒手一去,永別了故鄉的一切。 當不幸的惡耗傳來,家鄉山河垂淚,村子里父老鄉親含淚相告,無不扼腕嘆息。從此村間小道上再也見不到李開彥高大魁偉大步流星的身影了。唯有他那爽朗笑聲和他的精神風貌永遠留在鄉親們的記憶里。本家有位年長的大嫂流著淚念叨,老天爺,你再給開彥十年光景該多好,過去幾十年帶隊伍又忙又緊張,也應讓他清閑自在過上幾年日子呀。是啊,老天爺往往不由人愿。這可是鄉親們的肺俯之言。李開彥在天之靈應感到欣慰含笑。 北京八寶山,是逝者的圣地,是世人敬仰的地方。死后能入駐八寶山,是對生前業績和地位的一種尊榮。李開彥老戰友,你將永遠長眠在這山青水秀的地方安息吧。 我和戰友們只要去北京,一定會去看望你。希望你英魂常向故鄉馳……。 (2025年5月20日寫于碾莊圩) ![]() 【作者簡介】 ![]() ![]() ★軍旅原創文學與您一路同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