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我的朋友圈出現一個有趣現象:高中輟學的表弟每天轉發國際局勢分析,用斬釘截鐵的語氣點評各國政要的決策失誤;而我的大學同學,一位真正的國際關系專家,朋友圈卻只有學術會議照片和偶爾的讀書筆記。 這種現象,其實并非個例。心理學中的“達克效應”表明:一個人的認知層次,與其表現出來的優越感往往成反比,認知層次越低的人,優越感越強,越自以為是。就像稻田里飽滿的稻穗總是低垂著頭,而空癟的稻穗卻高高昂起。 這里說的“達克效應”源于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1999年,心理學教授鄧寧和克魯格,讓一批受試者完成一項邏輯推理測試,隨后讓他們評估自己的表現,結果,得分最低的25%人群,普遍認為自己的成績超過60%的人;得分最高的人群反而低估了自己的相對排名。 “達克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認知層次越低,就越是缺乏正確評估自身能力的能力,他們會有一種自以為是的優越感,習慣將成功歸因自己,將失敗歸因外界。 認知金字塔:你在哪一層? 第一層:愚昧之巔,認知層次最低。特征:十分的自負,好為人師; 第二層:絕望之谷,開始覺醒。特征:意識到自身不足,開始主動學習,謹慎發言。 第三層:開悟之坡,持續成長。特征:知道的越多,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很多。就像蘇格拉底所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低層次認知所造成優越感,背后的四種心理機制 一、 防御性自戀,用外表的虛張聲勢掩蓋內心的自卑。 二、信息繭房效應,大數據、算法的推送,強化了人的認知偏見,比如,很多平臺推送給用戶的,都是符合用戶觀點的資訊。 三、簡單化思維。用單一原因解釋復雜問題,比如,我發不了財是因為父母都是窮人。 四、社交需求,通過表現優越獲取他人的關注。 認知傲慢的四大危害 一、思維固化。拒絕新信息的輸入。 二、決策失誤,基于錯誤認知做出錯誤選擇。 三、關系緊張,把與人交流變成辯論。 四、學習停滯,故步自封,失去進步動力。 破解認知傲慢的三把鑰匙 一、建立“無知清單”,隨時記錄自己不懂、不知道的問題。 二、主動尋找認知鏡像,定期接觸反對意見,比如,關注和自己有不同立場的博主。 三、練習蘇格拉底式提問:我的這個結論有哪些反例?數據來源可靠嗎?有沒有其他的解釋? 總之,認知層次越低的人,越是傲慢自大、自以為是,越是優越感強烈,像這樣的人,一定是會吃虧走彎路的,要想避免,就得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層次。有基于此,除了本文分享,下面再具體給大家推薦兩本認知經典,分別就是《認知覺醒》和《深層認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