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從“規模競賽”轉向“價值競爭”(歡迎關注杠桿游戲) ![]() 撰文|桿姐&編輯|愛麗絲 新勢力下半場,玩家之間的競爭愈見膠著,局面也更微妙。 ![]() 最近,零跑汽車披露2025年1季報未經審核的業績公告,很多數據都值得玩味,我們一起來看看。 1、1季度營收狂飆 2025年1季度,零跑汽車營收100.2億元,同比暴增187.1%,主要得益于交付量同比162.1%的飆升(87,552輛),以及單車收入提升4.9%。不過環比2024年第4季度的134.6億元下降25.6%,其中有春節季節性因素對銷量的沖擊。 1季度,零跑汽車銷量同比增速在新勢力汽車品牌中最快,3月更是以3.71萬輛的交付量領跑一眾新勢力。 其中零跑C系列交付量占總銷量的77.5%,較2024年同期占比增長5.7個百分點,是銷量增長的關鍵產品。這也意味著其他產品系列貢獻不足25%,產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4月零跑汽車蟬聯新勢力品牌銷冠,當月交付量突破4萬輛,同比增長173%。 ![]()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汽車如此強悍,似乎與該司“高配低價”策略有關。 曾經零跑汽車的主推車型是“15-30萬元中高端”定位,奈何市場不買單。如今,該司C10車型2024年單車均價10.8萬元,賣得好但品牌溢價能力似乎在逐漸喪失。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管怎樣,零跑“高配低價”策略至少將該司從“生死線”邊緣拉回來。 因為營收大增,杠桿游戲看到,零跑汽車的毛利率達到歷史最高,為14.9%!2024年1季度還虧1.4%,2024年底則是13.3%。 其中銷量增長帶來的規模效應、成本管理以及產品組合優化共同作用,貢獻了超50%的毛利率提升因素。戰略合作帶來的毛利增長是環比提升的主要原因,占比超50%。 不過,若剔除合作收益,零跑汽車的整車毛利率實際環比下滑,且經營虧損仍達1.5億元。這暴露了其在“以價換量”策略下的盈利瓶頸——降價促銷雖拉升銷量,卻侵蝕利潤空間。 2、海外“雙刃劍”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出口方面。在杠桿游戲看來,這也是零跑“觸底反彈”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3年10月,零跑與Stellantis集團簽署戰略協議,獲得后者15億歐元投資,開始加速全球化布局。 ![]() 2024年5月,Stellantis集團和零跑汽車以51%:49%的出資比例成立“零跑國際”合資公司。該合資公司獨家擁有零跑汽車向全球其它市場開展出口和銷售業務,以及在當地制造零跑汽車旗下產品的權利。 在Stellantis集團的支持下,2024年9月起,零跑汽車正式在歐洲市場銷售產品。截至2025年4月,零跑汽車銷售范圍拓展至歐洲、中東、非洲、亞太及南美等 20多個國際市場。 2025年4月,零跑汽車與 Stellantis集團共同宣布,雙方將基于后者位于馬來西亞吉打州的Gurun工廠,預計在2025年底前啟動零跑C10在馬來西亞的本地化組裝項目。另外,零跑汽車預計將在2026年實現歐洲本地化制造。 ![]() 一系列動作之后,財報顯示,2025年1至4月,零跑汽車出口13,632臺,是造車新勢力品牌中出口量最大的車企,占同期總交付量的約15.6%,對整體銷量增長的貢獻占比約15%。 其中2025年第1季度,零跑汽車出口7,546臺,占同期交付量的約8.6%,對1季度銷量增長的貢獻占比約8%。 但背后也有隱憂。比如零跑依托Stellantis的450家歐洲門店賣車,本質是用技術授權換渠道準入。 這種模式短期內能快速起量,卻讓有可能零跑陷入渠道依賴,一旦合資公司話語權向Stellantis傾斜,零跑可能喪失定價權和品牌主導權。 更危險的是,Stellantis正在加速自研電動車,零跑的技術輸出價值可能隨時間衰減。 馬來西亞這邊,本地化組裝看似規避關稅壁壘,實則面臨供應鏈重構難題:東南亞本土零部件配套率不足30%,核心部件仍需從中國進口,物流成本反而上升。而且還面臨比亞迪、長城等先發者擠壓。 3、護城河之戰 不管如何,零跑汽車能在短短兩三年時間里實現觸底反彈,實屬不易。要知道2021年時,其全年營收才31.32億元,瀕臨被淘汰邊緣…… ![]() 圖表來源|東方財富(特此感謝) 零跑的商業模式,在杠桿游戲看來本質是復制大眾”低成本、高銷量“的燃油車邏輯。但“性價比”是有天花板的,如果沒有中高端品牌銷量支撐,那么有可能會導致品牌價值的“慢性死亡”。 大眾能靠燃油車時代積累的品牌溢價支撐中端市場,零跑卻似乎在性價比路線上越走越遠。這不禁讓人想到曾經的寶沃汽車:德國品質,親民價格。最終結局比較悲催…… 之于零跑汽車,當B10用“12萬級激光雷達SUV”吸引用戶時,其品牌心智已被錨定為“廉價高配”,難以突破15萬元價格。要跳出這個陷阱,零跑或許需做兩道選擇題: 其一,與Stellantis的合作不僅局限在短期毛利補充,而擴展至成為“技術寡頭”戰略的起點。比如將LEAP 3.5架構、智駕系統等打包成“造車解決方案”,向更多二線車企輸出,復制Mobileye的軟件授權模式。 若零跑能因此實現年技術服務收入20億元(占營收20%),其估值邏輯將從車企轉向科技公司。 其二,重構品牌金字塔。放棄全價位通吃的幻想,在15-20萬元區間推出準高端車型,用科技與狠貨的配置建立“科技輕奢”認知,同時保留10-15萬元主力車型走量。 這種高低搭配既能維護品牌調性,又能避免陷入低端價格戰,類似特斯拉Model 3/Y的策略。 畢竟新能源汽車大戰的未來,勢必要從“規模競賽”轉向“價值競爭”,單純的性價比優勢正在迅速貶值。零跑至少需要在技術深度、品牌價值、全球化控制權三者中找到一條護城河。 本文未標注出處的圖表,均源自企業官網或公告,監管部門披露,特此說明并致謝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杠桿游戲創作,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和作者,謝謝!杠桿游戲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學習交流探討用,非投資建議。用戶據此進行的一切投資,請自負責任。文章如有疏漏、錯誤歡迎批評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