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時常想起《清凈經(jīng)》,說來也奇怪,最初我把它當做催眠曲,不想讀懂,睡不著的時候反復聽,效果很好,沒想到聽著聽著,竟然有所領悟,失去了催眠的作用,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我有所領悟之后,時常想起其中的只言片語,越思考越覺得驚訝,覺得它可以和佛家的《心經(jīng)》媲美,不像是凡人所寫,而像是天人所寫,今天想聊其中的四個字:流浪生死。沒看《清凈經(jīng)》之前,我從沒想過“流浪”和“生死”會產(chǎn)生關聯(lián),覺得流浪是一種無家可歸的生活,而生死是人的生命開始與結(jié)束,二者八竿子也打不著,可《清凈經(jīng)》卻把這兩個詞結(jié)合到一起,意思是說'從生到死是無家可歸的流浪狀態(tài)’。這種看法與我們多數(shù)人的認知不一樣,多數(shù)人都有家,過著有家可歸的生活,那么這四個字到底在講什么呢?這四個字講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萬物,包含了人類,為了便于理解,那就以人為例。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在的地方就是家,那么父母是誰所生呢,我們會說是父母的父母所生,當我們繼續(xù)追問下去,會問這個世界的第一人從何而來,最后就會追問萬物從何而來。人的來源是父母,萬物的來源是萬物的父母,也就是萬物的家,找到了這個家,萬物就有家可歸,不再流浪;找不到這個家,萬物就無家可歸,就是在流浪,如果從出生到死亡都找不到這個家,就叫流浪生死。俗話說“有家的孩子像個寶,沒家的孩子像根草”,沒有人喜歡無家可歸的流浪生活,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家。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小家,除此之外,人與萬物還有一個共同的大家,這個大家就是“道”,只有找到了“道”,才算是找到了永恒的家,回歸于“道”,就是回家了,就不再是流浪生死。因此,每個人都要早點找到這個萬物共有的家,在我看來,回歸于“道”的感覺就像是流浪者回家的感覺,“道”是萬物共有的家,如同人的父母。寫到這里,想起佛家的一個故事:明朝時有對母子相依為命,兒子趕考失敗,心灰意冷,想要尋佛來脫離痛苦,于是辭別母親,途中遇見一個高僧,高僧讓他朝著回家的方向走,說路上會遇到一個光腳的人,那個人就是佛。兒子一路上都在留意這樣的人,卻沒有碰見,半夜時到了家門口,敲門后母親急匆匆的開門,連鞋子都來不及穿,青年看到這里,明白高僧所說的佛就是自己的母親。我以前認為孝順父母只是一種回報養(yǎng)育之恩的道德要求,現(xiàn)在對于孝道有了新的理解,大道生育了萬物,父母生育了子女,人孝順自己的父母,從某種角度去看,是人回歸大道的一種修行方式。父母愛子女,子女孝順父母,這是我們?nèi)菀桌斫獾氖虑椤5郎弦灿胁簧偃擞X得自己的父母不好,不值得孝順,我想這也許是這些人必須要經(jīng)歷的修行,表面上看他們是在孝順一個不值得孝順的父母,實際上這個過程是在幫助他們消除內(nèi)心的障礙,克服了這些障礙,才能回歸大道。可以這樣說,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人都不是無緣無故出現(xiàn)的,都與我們自己息息相關,越是親近的人,背后的緣故就越深,如果處理不好與他們的關系,就是在偏離大道的路上流浪;如果處理好了,就是走在回歸大道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