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讀寫不負教材 文/金匯昆 “你們組還有需要講的嗎?”今天課上的最后三分鐘,我問道。 “我講講《再別康橋》中的最后一段的意境吧。”少涵道。少涵站起來講了一段,他很認真地講著,講前講后都含著笑。 少涵的回答又一次觸動了我,沒有想到在課堂的尾巴上,我還看到了閃閃的光。 “在講解之前,我首先要聲明一下我文中的觀點都是以徐志摩的身份才說的,并不代表我個人的觀點。”毅銘在講解之前這樣說道。 “從這個聲明來看,我們就可以看出小范同學是一個大文豪,很有學問。”聽毅銘這樣說,我半大趣道。但我很希望聽到他的講解。 毅銘用優美華麗的語言把《再別康橋》的第6、7節的詩文轉成了散文,寫的確實很好。前天,他很開心地跟我說他寫了一段關于徐志摩墜機的文字。 “老師,我寫了一段關于徐志摩的文字,您看看。”毅銘說道,面露羞澀。 “好的,我看看。”我接過來,毅銘用鉛筆寫的,他很多文章都是用鉛筆寫的。雖然如此,但是他的思想很深刻且靈活,文筆也沒的說。用一句話形容他的文筆,那就是他能把他所想要表達的思想用恰當的句子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 到今天為止,我們實現了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文學類文本閱讀第二層級的任務,即把詩歌語言轉化為散文語言。說到這里,我還有一個“意難平”,其他小組在做語言轉換時都沒問題,只有第二組同學直接抄原文——《大堰河——我的保姆》第4——8節的原文,今天我說要輔導一下他們,讓他們再細致地分一下任務,完成對詩歌的散文化翻譯。 “江昆,下一周的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盡量讓他們到講臺上講,你要設計好任務。”幾天前師父這么指導我,在師父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突然來了靈感,那就是讓學生把每一篇文章(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都分割包圍,班里同學分成了7組,那就把每篇文章分成7個部分。分部分的時候也要有講究,既要照顧到每組負責的篇幅差不多,也要照顧到文本內部的相對獨立,也就是說要按照內容內在的邏輯分組,而不能強行割裂。組分好之后,每個小組所負責的內容就不那么多了。這樣,他們就可以輕松地完成各自的讀寫任務了。完成讀寫任務之后,我就組織他們到講臺上講。 他們講,我來補充。說真的,他們講的比我好,他們把問題表述的很清楚、很完整,而且有新意,這個新意就是他們個人的特質。在這兩天的課堂中,家壹同學凸顯了出來,綻放出了光芒。我一直認為他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同學,沒有想到他的內心世界竟然如此豐富。就這一點,我認為也是值得寫上一筆的。 我一直認為教材是最好的學習資料,學什么都是學,這話不錯。既然學什么都是學,那為什么不學習最好的學習資料呢?有人認為教材的內容是簡單的,我認為不然。恰恰相反,教材中的內容其實很難,也很規范。 這幾天的課堂讓我進一步體會到唯有讀寫不負教材的道理,在讀寫融合之路上,我們會繼續前行。 榷山 乙巳麥月(05.23) 于湖城湖畔 【作者簡介】 金匯昆,筆名江一,1988年生,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青年作家,詩人,現為河北衡水中學教師,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衡水市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作品有《渡緣》《桃花塢雨》《藝術里的童顏》《美的喚醒》《情境之門》等。教育與寫作理念:師德是知與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寫作育人,讓生命的啟蒙不斷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