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死亡和機器人》好不容易等來了第四季,卻看得無比失望,豆瓣4.8的評分更宣告了這個IP的徹底完蛋。 看完這一季最大的感覺就是,這特么不是動畫神劇,而是AI合成的垃圾縫合怪! ![]() 曾經用《齊馬藍》那充滿哲學思辨的魅力,以及《吉巴羅》那極具血腥美學的畫面,狠狠地炸穿了觀眾的腦洞的“動畫界天花板”,如今居然淪落至靠貓主子的可愛賣萌,還有圣經梗這般生硬地東拼西湊,以勉強支撐場面的地步。 今天咱就扒開這具“創意尸體”,看看它到底怎么從顱內高潮變成腦死亡的。 1 創意墳場 《愛死機》前三季封神的秘訣,是用10分鐘顛覆認知—— AI藝術家追尋自我消亡(《齊馬藍》)、殖民者啃食原住民的金身(《吉巴羅》)、巨人尸體成為人類狂歡的景觀(《溺死的巨人》)…… 每個故事都是科幻哲學的核彈,炸得人頭皮發麻。 ![]() 而到了第四季卻在只剩一地雞毛。 首集《無法停止》直接就擺爛了,我看的時候一直等著反轉出現,結果一直到最后還是一幫人唱跳,然后就不可思議地出片尾字幕了,哇靠這神馬玩意兒? 大衛·芬奇以提線木偶去復刻紅辣椒樂隊的演唱會,還美其名說是“藝術實驗”,其實呢就是拍成了加長版的MV而已,而且是毫無特色,亂七八糟鬧哄哄的那種,根本不像是人拍出來的,更像是AI合成的。 更離譜的是第七集《暴龍的尖叫》,在那亞裔女主身處太空斗獸場之際,竟然說起了中文,而在結尾處竟然強行要將李白的詩句塞進去,咱就說你想討好中國觀眾,也不至于用這么低級的手段吧? ![]() 連唯一獲得好評的第五集《另一個龐然大物》貓奴造反,也只是三流的網絡段子而已——這如果說放在第一季,甚至連海選都通不過! 至于《400男孩》《他能悄悄靠近》等故事,要么靠特效炫技,要么就故弄玄虛,根本毫無深度可言。和第一季簡直不像是同一個IP。 2 深度暴斃 前三季之所以好評如潮,最狠的當屬用科幻解剖人性: 《齊馬藍》它追問著存在的意義;《三個機器人》更是諷刺著人類的作死之舉;《吉巴羅》,直接撕開了殖民的傷疤。 然而第四季的主題呢?貓、宗教、外星人,還都是餿飯回鍋版。 第六集《各各他山》簡直堪稱一場災難:那些死去的海豚,居然被外星人當作耶穌一樣來供奉;而人類因為對海洋的污染,竟然被所謂的神罰所降臨。 看似是解剖環保這個議題,實則被拍成了像是圣經的同人小劇場一般,甚至連所謂的贖罪邏輯都懶得去精心編造了。 ![]() 第三集《蜘蛛玫瑰》本能夠稱得上封神之作——那孤單的礦工與外星寵物間的共生悲劇,不過卻被壓縮成了PPT形式的敘事方式;其情感轉折之迅速,竟然比外賣送達還要突兀。 最諷刺的是,全季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算得上深刻的,竟然是一只貓!主人將貓咪當成寵物供養,貓咪卻串通機器人造反準備控制全球,表面看似震撼,實則也只是小學作文的想象力。 3 特效越炸,腦子越空 不可否認《愛死機4》技術依舊頂流——第七集的恐龍廝殺堪比《侏羅紀世界》,第十集的暗黑美學讓人夢回《黑客帝國》,《400男孩》的打斗動作也是酣暢淋漓,震撼十足。 ![]() 但炫技成癮的結果是:敘事徹底淪為特效的奴隸。每一幀都在燒錢,每一秒卻都在侮辱智商。 第二集《迷你第三類接觸》復刻了第三季的微縮景觀,不過卻把僵尸給換成了外星人,結局僅僅用“黑洞吞噬太陽系”這般方式草草收場,絕對的創意已死,只有數據永生。 第四集《400男孩》更是一絕,在星際殖民的背景下,居然生硬地塞進了街頭械斗這一情節,打戲可謂拳拳到肉,除了畫面震撼,其他一無是處。 當導演們沉迷于3個高光鏡頭保底的KPI,那些需要慢燉的哲思、人性的灰度,全被算法碾成了渣。 ![]() 4 網飛殺死了《愛死機》 《愛死機》前三季曾是動畫人的烏托邦——沒有時長限制、沒有題材枷鎖,只有天才們的顱內狂歡。 但第四季卻暴露了流媒體所面臨的終極詛咒:一旦那IP開始商業化運作,創意便必定會成為供奉的祭品。 對比前三季24個月的制作周期,而且實際上第四季僅僅只用了18個月就匆忙趕工上線了。這里存在明顯的時間差異,稍微想想都能明白其中的不同。 結果就是,大衛·芬奇去拍MV;新人導演硬生生地將宗教梗給塞了進去,而且老粉最為喜愛的“三個機器人”竟然直接消失不見了。這其實并非真正的創作,而是如同流水線般進行的填鴨式行為。 ![]() 反觀《黑鏡》第六季,憑借著回歸“科技反思”而口碑得以回暖;而《愛死機》呢,居然還在利用貓和電音來麻痹觀眾。 當藝術家轉變成了數據民工之時,神作竟然也只得淪為已經過時的神話。 《愛死機4》像極了過度整容的過氣明星——皮囊精致,靈魂干癟。它用4K特效,以及喵星人討好算法,不過卻忘了觀眾所需要的是被創意暴擊,而不是被萌寵催眠。 ![]() 或許這個IP的死亡才是最好的結局:讓它在巔峰時期就被封存起來,好過在爛尾之路上茍延殘喘。 看劇指南:重溫前三季,屏蔽第四季,保護腦細胞!最后的問題:你還能忍受《愛死機》出第五季嗎?點贊點在看并私信暗號愛死機,全四季一覽無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