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地區(包括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是1946年3月中共按照整軍協議進行精簡整編的三個“兵額最大,負擔極重”的主要戰略區之一。但由于華中地區地理位置特殊(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京滬地區和津浦鐵路南段,而中共中央又曾一度打算由延安遷駐淮陰,因此這一區域對國共雙方都是必爭之地),受國共雙方政治軍事斗爭形勢發展變化的影響極大,特別是當年5月份起淮南路西解放區就受到國民黨軍的攻擊,華中的精簡整編工作不得不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進行調整,原定的整軍計劃未及完成即告終止。 一、整軍前華中部隊的建制序列及實力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華中地區的新四軍按照中共中央實施軍事戰略轉變的要求,進行了部署大調整。新四軍第3師由蘇北進軍東北,新四軍軍部及蘇浙、蘇中軍區和第2、4、7師各一部北上山東,組成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及其下轄的津浦前線野戰軍(后改稱山東野戰軍)第1、2縱隊和第7師;留在華中地區及由江南北撤至蘇中、蘇北的部隊則調整組建了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 ![]() 華中軍區為隸屬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的二級軍區,下轄華中野戰軍和蘇中、淮南2個三級軍區、8個軍分區及直轄部隊,建制序列如下: 華中野戰軍下轄第6、7、8、9縱隊,共計20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總兵力43000余人。即: 第6縱隊:由蘇浙軍區第1縱隊和第2軍分區2個團合編組建,下轄第46、48、50、52、54團; 第7縱隊:由蘇中軍區新編第3旅和新編第2旅2個團合編組建,下轄第55、57、59、61、63團; 第8縱隊:由蘇浙軍區第3縱隊和第1軍分區2個團合編組建,下轄第64、66、68、70、72團; 第9縱隊:由新四軍第4師11旅31、32團,12旅34、36團,騎兵團和第7軍分區1個團及華中解放第2軍4個旅合編組建,下轄第73、75、77、79、81團和騎兵團。 蘇中軍區下轄1個獨立旅、2個軍分區,2個直屬團,共計4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4個特務團、5個警衛團、2個獨立團、5個縣總隊,總兵力約30000人。即: 蘇中軍區獨立旅,下轄第1、2、3團; 第1軍分區(以蘇中軍區第3、4軍分區合編組建),下轄特務第1、2、3團,啟東、南通、如東、泰州、泰興警衛團,臺北、東臺、紫石、如皋、靖江縣總隊; 第2軍分區(由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改稱,轄第4團,江都、高寶獨立團); 直屬特務團、炮兵團。 淮南軍區下轄1個獨立旅、1個軍分區、1個步兵旅兼軍分區,共計5個步兵團、8個縣支隊、3個縣總隊,總兵力約28000人。即: 淮南軍區獨立旅,下轄第3、4、5團; 第3軍分區(由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改稱),下轄嘉山、來安、六合、甘泉支隊,高郵、盱眙、儀征總隊; 第6旅兼第4軍分區(由淮南軍區路西軍分區改稱),下轄第17、18團,定合、定滁、定鳳懷、定遠支隊; 華中軍區直轄部隊包括4個軍分區、1個總隊、1個團,共計1個獨立旅、17個步兵團、8個獨立團、1個特務團、17個縣總隊.、1個海防總隊,總兵力約60000人。即: 第5軍分區(由蘇北軍區鹽阜軍分區改稱),下轄第1、2、3、4團; 第6軍分區(由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改稱),下轄第1、2、3團,泗陽、宿北、宿遷、沭陽、泗沭、淮陰、漣水、灌云獨立團; 第7軍分區(由淮北軍區第1軍分區改稱),下轄第2、3、4團,泗縣、徐宿、泗南、五河、盱鳳嘉、泗陽、銅睢、丕睢、宿銅、睢寧、宿縣、淮寶、靈璧總隊; 第8軍分區(由淮北軍區第2軍分區改稱),下轄第1、2、3、4、5團,雪楓、蕭縣、宿西、夏商亳總隊,蕭縣獨立旅(轄第1、2團); 直屬海防總隊、特務團。 另在蘇中和蘇北地區有由偽軍反正和國民黨軍起義改編的華中解放第1軍(轄第1、2師)、華中解放第4軍(轄第11、12師6個團)和華中民主聯軍(轄第1、2、3、4師),共計10000余人。 可見,華中地區17萬武裝力量中,地方軍的數量是野戰軍的4倍。 二、華中分局制定的整軍計劃和實際執行情況 1946年3月18日,華中分局向中共中央上報了制定的部隊復員整編計劃。確定以不削弱戰斗力為基本原則,第一期復員5萬人,于4月1日開始,6月底完成。該計劃的重點是重新啟用新四軍6個師的番號,將華中部隊整編為6個師、1個縱隊、2個軍分區,總兵力136000人。計劃編組方案為 第1師:以第8縱隊和蘇中軍區第1、2軍分區各獨立團合編,按2旅6團制組建,總兵力17500人; 第2師:以淮南軍區直屬隊、獨立旅及在山東的原新四軍第2師4、5旅(已改稱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4、5旅)合編,按2旅6團制組建,總兵力17500人; 第3師:以第10縱隊(擬由第5軍分區和華中解放第4軍合編組建)及第6軍分區各獨立團合編,按2旅6團制組建,總兵力14000人; 第4師:以第9縱隊及第7軍分區各獨立團合編,按2旅6團制組建,總兵力17500人; 第5師:以第8軍分區與準備由鄂豫皖東移的新四軍第5師合編,按2旅6團制組建,總兵力17500人。 第6師:以第6縱隊及蘇中軍區獨立旅合編,按2旅6團制組建,總兵力17500人; 第7縱隊及下屬5個團的建制保留,總兵力12000人。 撤銷蘇中、淮南軍區和第1、2、3、4、5、6軍分區建制番號。 該整軍計劃經中共中央同意后,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即開始進行精簡整編。然而,僅僅過了1個多月,國民黨軍即以10個團開始向淮南路西解放區進攻,華中地區大戰一觸即發。此時,華中軍區和華東野戰軍的精簡整編只完成了蘇中2個師、蘇北1個縱隊的編組,即: 以第8縱隊機關和所屬第64、66、68、70、72團,第4軍分區機關,第1軍分區特務第1、2團,東南警衛團1個營,第7縱隊61團合編組建了第1師,下轄第1旅(轄第1、2、3團)、第3旅(轄第7、8、9團); 以第6縱隊機關和所屬第46、48、50、52、54團與蘇中獨立旅機關和所屬第1、2、3團合編組建了第6師,下轄第16旅(轄第46、47、48團)、第18旅(轄第52、53、54團)。 以第5軍分區4個團和華中解放第4軍2個師合編組建了第10縱隊,下轄第82、84、86、87、88、89團。此外,將華中解放第1軍編入了第7縱隊。 ![]() 因此,當6月下旬全面內戰爆發之際,華中地區僅有經過精簡整編后的第1、6師和第7、9、10縱隊,總共60000余人的野戰機動力量,且主要集中在蘇中南部地區(第1、6師和第7縱隊),淮北、蘇北地區僅有第9、10縱隊。面對國民黨軍由南、西、北三面對華中解放區的大舉進攻,華中地區原定的精簡整編計劃不得不終止執行,不僅不再裁減兵力,反而加緊擴編部隊,以適應作戰之需(如6月恢復重建蘇北、淮北軍區,并以第7、9、10縱隊兼蘇中、淮北、蘇北軍區;7月以由山東南下華中的第5旅與淮南軍區部隊合編組建新編第2師兼淮南軍區)。而華中戰場初期戰局的發展(蘇中七戰七捷和淮南、淮陰保衛戰的失利)證明,除了指揮謀略的高低優劣外,能否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集中優勢兵力是影響戰局勝負的重要因素。實際上,即便加上先后編入華中野戰軍的外區5個旅(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5旅、中原軍區第1縱隊1旅和山東野戰軍第7師3個旅),以及由陳毅、宋時輪指揮南下至淮北地區作戰的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2個旅6個團和第8師3個團,華中戰場的兵力仍捉襟見肘、不敷使用。所以,網絡上所謂“粟裕暗中抗命藏下數萬精兵”的說法純屬杜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