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曾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資治通鑒》以千年史筆,道盡人性沉浮。 歷史長河中,有人因驕狂而亡,亦有人因投好而興。 世事如棋,輸贏之間,皆是人心較量。 ![]() 01經歷驕狂,自取滅亡《資治通鑒》開篇有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分合之間,往往因一人之驕狂而改寫。 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自詡“德兼三皇,功過五帝”。 初時,他勵精圖治,書同文、車同軌,奠定萬世基業。 然功成之后,驕心漸起。 為顯威儀,他筑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為求長生,遣徐福東渡,耗民力無數。 更焚書坑儒,以愚黔首,自以為“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 司馬遷在《史記》中嘆道:“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強足以拒諫,智足以飾非。” 驕狂之下,民怨沸騰。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撼動秦廷根基。 而秦二世胡亥繼位后,變本加厲,寵信趙高,指鹿為馬,終使秦朝二世而亡。 《資治通鑒》評曰:“秦之失道,始于驕,成于暴。” 人一旦狂妄,便如目盲耳聾,難辨忠奸。 項羽破秦入關,本可稱霸天下,卻因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棄關中而返楚地。 謀士韓生勸諫:“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可都以霸。” 項羽嗤之以鼻,焚咸陽宮室,攜珍寶美人東歸。 最終,劉邦趁其驕惰,暗度陳倉,終將項羽困于垓下。 烏江自刎前,項羽仍嘆:“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殊不知,天欲亡人,必先令其狂。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警示:“驕者,敗之端也。” 古今成大事者,皆需以謙抑之心馭權勢。 曾國藩曾言:“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狂者易折,驕者難久。 唯有常懷敬畏,方能避禍于未形。 ![]() 02投其所好,鞏固信任《資治通鑒》有載:“欲取之,必先予之。” 人心向背,往往系于一念之間。 智者深諳此道,以投好為餌,化敵為友。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欲圖天下。 然北方袁紹勢大,兵精糧足,曹操難以正面抗衡。 謀士荀彧獻策:“紹性遲而多疑,公可示弱以驕其心。” 曹操遂寫信與袁紹,言辭謙卑,自稱“孤智術短淺,愿將軍寬宏”。 又贈名馬金帛,贊袁紹“四世三公,海內人望”。 袁紹得信,大喜過望,對謀士田豐的警告充耳不聞,直言:“曹阿瞞不足慮也!” 后曹操趁袁紹輕敵,奇襲烏巢,焚其糧草,終以少勝多,奠定北方霸業。 司馬光評此戰:“曹公之勝,非惟兵強,亦因其能屈能伸。” 投好非諂媚,而是洞察對方所欲,以柔克剛。 唐太宗李世民亦深諳此道。 玄武門之變前,他深知父親李淵偏愛長子李建成,便刻意收斂鋒芒。 每逢征戰歸來,必向李淵進獻珍寶,并稱:“此戰全賴父皇威德,兒臣不過效犬馬之勞。” 李淵遂對其戒心漸消,最終默許李世民誅殺兄弟,繼承大統。 《資治通鑒》中,此類故事不勝枚舉。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富貴換忠誠;張良助劉邦時,屢次迎合其好逸惡勞之性,卻暗中布局天下。 司馬光總結:“投好者,非曲意逢迎,乃順勢而為。” 世人皆有所好,或名或利,或權或色。 智者投其所好,非為茍且,而是為爭一時之機,謀長遠之利。 ![]() 03經歷投好,化敵為友《資治通鑒》有言:“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 真正的權謀,往往藏于無聲處。 投其所好,非為諂媚,而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五代十國時,后周世宗柴榮欲北伐契丹,卻忌憚南唐在后方作亂。 南唐國主李璟,性多疑而好文墨,常以風雅自居。 謀臣王樸獻策:“李璟慕虛名而輕實務,可遣使贈其詩畫,贊其文采,使其耽于享樂。” 柴榮遂命翰林院精心繪制《江山煙雨圖》,并附詩曰:“江南春色冠天下,唯有金陵勝洛陽。” 李璟得此厚禮,大喜過望,終日與文臣宴飲賦詩,對邊境防務日益松懈。 后周趁機北伐,連克三關,而南唐竟無一支援軍北上。 待李璟醒悟,后周已盡收燕云之地,南唐自此淪為附庸。 司馬光評此事曰:“投好如餌,智者用之,愚者吞之。” 李璟之敗,非兵不利,乃心智為虛名所困。 反觀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前,深得后周幼主柴宗訓信任。 他表面恭敬,每逢朝會必稱:“臣唯陛下馬首是瞻。” 暗地卻結交禁軍將領,以金銀美人投其私好。 待時機成熟,黃袍加身之際,滿朝文武竟無一人反對。 《資治通鑒》嘆道:“投好之術,可令敵手自解甲胄。” ![]() 04洞察人性,借勢成事《資治通鑒》云:“圣人因時以動,智者順勢而謀。” 世人皆有弱點,或貪權,或慕利,或求名。 善謀者,能以此為契機,撬動千鈞之勢。 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時,北平孤立無援。 謀士姚廣孝察知寧王朱權擁兵自重,卻憂心鳥盡弓藏。 遂獻策:“寧王好兵法,可贈其《武經七書》珍本,并許以'共分天下’。” 朱棣親筆修書,稱寧王為“當世孫吳”,邀其共謀大業。 寧王得書,以為朱棣胸無大志,欣然借出精銳朵顏三衛。 待朱棣攻入南京稱帝,反以“藩王不得擁兵”為由,收其兵權,徙封南昌。 寧王悔之晚矣,唯嘆:“一書一諾,竟誤終生!” 司馬光論此曰:“投好者,如獵人飼虎,看似予之,實則取之。” 清末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時,亦用此道。 他知清廷忌憚漢臣掌兵,便主動裁撤湘軍,上表稱:“臣一介書生,唯愿歸鄉著書。” 慈禧太后疑心稍解,反授其直隸總督要職。 曾國藩借此整頓吏治,培植門生,終成晚清中興砥柱。 《資治通鑒》評:“以退為進,以舍為得,此投好之至高境也。” ![]() 結語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狂者天棄之,偽者人厭之,唯謙而能投者,可久立于世。” 歷史洪流中,多少豪杰因狂亡身,亦有多少智者因投好而存續。 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管仲為相,終成春秋首霸; 范雎獻“遠交近攻”之策,投秦昭襄王擴張之欲,助秦橫掃六國。 然此間分寸,差之毫厘則謬以千里—— 需知投好非諂,狂傲非勇。 讀史至此,當悟: 欲避禍患,須抑驕矜之氣; 欲成大事,必通人性之微。 正如《資治通鑒》所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能借勢,亦能葬勢。” 世間成敗,終究不過“人心”二字而已。 |
|
來自: blackhappy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