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端午節了,咸蛋黃又要出現在全國各地的粽子之中。咸蛋黃可以給各種食材掛上誘人的“金沙”,遇到節日則高頻出現在粽子、月餅、青團里,堪稱“中餐帶貨王”。而提到咸鴨蛋,就繞不開一座城—— 江蘇高郵 高郵是作家汪曾祺的故鄉,是無數吃貨心中的美食“圣地”。咸鴨蛋的一汪紅油讓語文課堂上的所有人常含口水,但更不能遺忘的是陽春面、五丁包、桶爐燒餅、蒲包肉、梅花糕、臭干子……以及大閘蟹、昂刺魚和小龍蝦為首的“江河之鮮”。別再只盯著咸鴨蛋了,大運河運來的這座小城,藏著一個讓人慢悠悠逛吃的美食宇宙。 
“碳水之河”如何影響高郵人的飲食? 高郵街頭的餛飩館里,能看到一口巨大的湯鍋,里面是餛飩在翻涌,一個個搪瓷碗情緒穩定地浮在水面,這叫做“水上漂”。煮碗不是為了殺菌消毒,而是借用湯底的熱力,提前給餐具加熱,保持食物的溫度,同時讓碗里豬油、蝦籽、醬油、胡椒、蔥花等小料充分融合,激發味道。餛飩的面皮包著一小塊粉紅餡料,豬肉細嫩,筍丁脆爽,帶著來自湯底的咸鮮,趁熱吃才能知道什么是高郵人說的“一燙抵三鮮”。 “水上漂”餛飩,用熱力激發小料的香氣。 生在典型的南方水鄉,高郵人卻長了一張吃面的胃口。高郵人久別返鄉,一定要到面館解解饞。一碗光面更是高郵最常見的早餐選擇,加個荷包蛋,一碗進肚,新的一天才算是正式開始。 這一碗陽春面不起眼,卻在高郵早餐排位賽中碾壓其他選手。細堿面讓醬油染成棕紅色,漂著亮亮的豬油花,蔥花綠在其間,細看還掛著微小的胡椒顆粒,一口進去,燙、鮮。這滋味讓無數漂泊在外的高郵人抓心撓肝,以至于回家的頭等大事必定是“叉面”。 高郵人還有吃晚茶的習慣,陽春面是常見選擇。 這碗面里也含著運河碼頭的基因。便宜,即便在今天也只4塊錢一碗;快捷,細面入沸水一分鐘即熟;量足,一碗碳水足夠支撐半天的體力勞動。這是最適合碼頭人的早餐,既不耽誤時間,又新鮮燙口。 高郵人吃面不像外地游客瞄著“網紅店”,而是有著自己的“指定供應商”,而且往往是不起眼的小店,甚至連招牌都沒有,那一道飯點也是人多客滿,即便如此,高郵人站著也能解決一碗。碼頭時代,面館也是一種信息交換的地點,哪里有活,哪里招人,一碗面的功夫就了如指掌,撂下碗,直奔目標。 高郵人清晨統一動作——叉面。 大運河的貫通離不開高郵的天然水網,連通眾多湖泊,就是一條黃金水道。高郵本地的水土條件也為當地人吃面打下基礎。高郵湖是懸湖,高出平原耕地3米左右,便于灌溉。高郵地處淮河與長江之間,屬于南北交錯的地帶,兼種小麥和水稻,其中小麥種植面積在80萬畝左右,沒有這種家底,高郵人的面食胃口很難得到滿足。 大運河發揮漕運功能,主要運的就是糧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一條真正的“碳水之河”。高郵是運河沿線重要的糧食碼頭,是明清兩朝官糧的必經之地,南門大街曾經聚集著大量的糧食行,巔峰時期日交易糧食200萬斤,這也是一座真正的“碳水之城”。 高郵早茶既有各色茶點,也有肴肉等小吃。 早茶是高郵碳水宇宙中的“上流社會”。就拿五丁包來說,鴨丁、肉丁、筍丁、海參丁、蝦丁,炒餡不能一勺燴,要先將葷丁煸出油,再放素丁,原湯收汁,將鮮味鎖在餡料里。包子皮也發酵得極好,輕捏變扁,松手回彈,沁了餡料汁水的內層油潤潤的,鮮甜無比。月牙形的蒸餃,餡料豐富的松仁燒麥,鮮到極致的蟹黃湯包,刀工精細的燙干絲,層層碳水層層油的千層油糕……高郵早茶就是量大管飽的碳水轟炸,吃一頓要到健身房懺悔一個星期。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高郵的早茶風尚絲毫不遜于揚州。早年間,高郵商貿繁榮,往來客商常常選擇茶樓作為談生意、拉關系的場所。現在,吃早茶已經變成親朋相聚的首選之一。 在高郵吃早茶,可以看著阿姨們現做現蒸。 相比之下,高郵的街頭巷尾還有許多親民的寶藏碳水。桶爐燒餅要等“出出氣”之后,再趁熱吃,這樣才酥脆,熱氣帶著麥香和油酥香撲面而來,嚼幾口又有芝麻香流連于齒間。插酥燒餅可甜可咸,嘴饞的要點名“龍虎斗”——咸甜混合,這是高郵人的“燒餅密令”。 桶爐燒餅。 除了桶爐燒餅,高郵的金剛蹄、梅花糕,甚至因汪曾祺小說出名的蒲包肉,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拿著就走。高郵是運河碼頭,也是郵亭驛站,高郵這個名字就得自于秦朝設置的郵亭。驛卒是比碼頭搬運工更趕時間的快遞騎手,燒餅拿起就走,最適合他們。皇上正等著江南八百里加急,總不能停下來吃一頓早茶吧?皇上給你打差評,后果可不堪設想。 金剛蹄、臭干子、蒲包肉。 靠湖吃湖,高郵人的餐桌有多鮮? 咸鴨蛋,高郵人一生躲不過去的“陰影”。每一個高郵人到了外地,報出家鄉之后都會引來一句:“你們那里產鴨蛋!” 高郵湖是江蘇第三大湖,水質清澈,生長著各類湖鮮。湖就是高郵的美食之源,鴨蛋只是其中最出名的一種而已。《馬可·波羅游記》中寫到了高郵南門的商業,其中就有一句“產魚尤多”,說明這里在元朝已經是水產集散地。水面、水中、水底,每一層都有高郵人的心頭好,守著這片湖,高郵城就是一座巨大的“生鮮超市”。 高郵湖鮮種類眾多,圖中只是冰山一角。 制圖/九陽 憑借這種地理優勢,高郵人把湖鮮吃出了花。 昂刺魚,在西南地區叫黃辣丁,這種“平平無奇”的魚拿來和豆腐一起汆湯,湯濃,極鮮,是汪曾祺念叨了幾十年的美味。本地人吃飯必點的是紅燒小雜魚,五花八門的一盤,細細剔著“絲卡(軟而小的魚刺)”吃,湯汁漸漸滲到米飯里,來一口,有種無心插柳的絕美。耐心沒那么足的人更偏好長魚,去骨切段爆炒,軟嫩咸香,讓胡椒襯得更鮮。鹽水河蝦、銀魚漲蛋、清蒸白魚、鯽魚湯……這是適合“淡人”的清鮮,無論你的偏好是什么,高郵人都有辦法奉上一盤美味。 提到清蒸,那就不得不提到高郵湖大閘蟹。盡管名氣不如陽澄湖的同類,高郵湖大閘蟹的實力卻不容小覷。高郵湖大閘蟹個頭大,口感緊實,蟹膏尤其肥腴,不管是清蒸還是做醉蟹都是極好的食材。高郵人秦觀就曾經托人送家鄉的醉蟹給自己的“吃貨老師”蘇軾。 天氣漸熱,小龍蝦就要慢慢“爬”上中國人的餐桌了。高郵人對本地的小龍蝦是極自信的,以至于可以做清水小龍蝦,一碟醬油,一點青芥,便可解鎖最本真的蝦肉清甜。 另一位“蝦界網紅”羅氏沼蝦,也在高郵發光發熱。羅氏沼蝦早在三十年前就“移民”到了高郵,現在更是直接被叫做“高郵大蝦”。高郵目前是全國最大的羅氏沼蝦養殖集中區,有蝦塘超13萬畝,年產量達到數千萬斤,可以占到全國產量的超五分之一,你在生鮮銷售平臺買到的羅氏沼蝦,很有可能就來自高郵。 高郵還有另一位被同類光芒掩蓋的餐桌“隱形冠軍”——老鵝。一旦不知道晚飯吃啥,高郵人就斬只老鵝回家。高郵的菱塘回族鄉以養鵝出名,當地有不少祖傳鹵鵝手藝的商戶。菱塘老鵝多選用兩年齡、吃草長大的鵝,這樣鹵出的鵝才有足夠的風味。菱塘老鵝適合熱吃,撒上蒜,澆上一勺鵝油,這盤滋味香濃的鵝肉才算是圓滿。 作為高郵美食圈的“祖傳爆款單品”,咸鴨蛋的地位已經無須多說。高郵麻鴨比人類更早享受到高郵湖的小魚小蝦,所產的鴨蛋自然也是營養豐富。紅、細、沙、油、鮮、嫩,一只好咸鴨蛋的優點集于高郵咸鴨蛋一身,離了這只鴨蛋,中國點心界要塌掉半壁江山。 從明星產品大閘蟹、羅氏沼蝦,到不起眼的小雜魚、螺螄;從水面游弋的麻鴨和老鵝,到水底潛藏的蓮藕、菱角、茨菰,無論吃肉還是吃素,擺宴席還是家常菜,高郵湖“十項全能”,滋養出了大運河畔的這座美食之城。 大運河流淌千年,高郵湖波光粼粼,高郵的每一種味道都是流動的文明切片。那些沉淀在味蕾上的記憶,始終在等待灶火燃起的正午或黃昏,重新點亮游子心中的故鄉。正如汪曾祺嫌棄茨菰味苦,說三四十年沒有吃茨菰也不想,可提筆寫起故鄉的食物,行文至末尾,他還是淡淡地寫出一句:“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湯。” 高郵人的鄉愁就是一碗面的味道。 ?? 參考資料 《高郵》朱延慶 《高郵地名史話》 《高郵人的口味》汪泰 《故鄉的食物》汪曾祺 《淮揚C位高郵菜》陳忠明 《菱塘鹽水鵝:老鹵慢燜出美味》楊曉莉 《我的家鄉》汪曾祺 《走在運河線上》陳薇 等著 ? 上下滑動查看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