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波洛系列”收官之作的《帷幕》,素來被書迷們列為阿加莎“十大必看小說”之一。它不僅標志著神探波洛傳奇一生的落幕,更是在猩紅色帷幕下,徐徐展開了一場超越傳統罪案故事的哲學思辨。當我們看到波洛在去世四個月后寄給黑斯廷斯的書稿時,才窺見人性最幽暗的褶皺里,謀殺就是一場被精心編排的黑色戲劇。 波洛的神探之旅,就是在斯泰爾斯莊園啟程的,而這一次,這座莊園不再是波洛的榮耀戰場,卻成全了波洛最后的表演。由于年老體弱,他把黑斯廷斯叫來莊園協助,可惜面對波洛有意給出的線索,黑斯廷斯卻沒能窺破案情的真相。 出于神探的敏銳,波洛發現了五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案件,分明有著一條隱約的線,指向同一個幕后的兇手,艾澤靈頓、夏普爾斯小姐、愛德華·里格斯、德里克·克拉德利、馬修·里奇菲爾德,看似不存在疑點的案件背后,有著同一個真兇X。而斯泰爾斯莊園,將發生命案。 到底誰是X?沉迷于學術研究的富蘭克林博士、看似優雅老派的退休軍官卡林頓、天真無邪的少女朱迪斯、有一段隱藏秘密的莊園主勒特雷爾、被父親折磨了整個青春的科爾小姐、溫順善良沉默寡言的諾頓……富蘭克林太太死于扁豆堿中毒,波洛關于謀殺案的預言被證實了。由于波洛的證詞,她的死被定義為自殺。緊接著,莊園發生了第二起案件,諾頓在密室里被殺,沒有嫌疑人。 反對殺人、珍視生命的波洛,在生命的盡頭,以殺人結束了他的職業生涯。因為諾頓太聰明了,他“利用人類內心的力量去拉大裂縫,而不是修補傷痕”,連黑斯廷斯都幾乎中招,是波洛阻止了他的行動。帶著“拯救無辜”“阻止罪行”的正義感,面對法律無法制裁的兇手,波洛選擇了親自動手,結束了這個惡魔的生命。 斯泰爾斯莊園的兩起案件,我們都沒有猜到真相。阿加莎不愧是當之無愧的“偵探女王”,她把故事在前面鋪墊得再多,讀者也難以猜中結局,尤其是這部《帷幕》,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都不會猜到最后的兇手是波洛。即使在看到即將結局的時候,波洛自己給出了線索,我們還是會打消疑慮:“總不會是波洛吧?”這是阿加莎的魅力。當然,真正意義的兇手是諾頓,沒有帶血的兇器,沒有午夜的慘叫,他用言語的毒劑精準注入他人內心最脆弱的環節,讓犯罪成為在思維縫隙中孕育的惡之花。那些看似自然的嫉妒、仇恨與報復,實則是被精密計算的蝴蝶效應,簡直讓人不寒而慄。 在《帷幕》中,罪惡從具象的屠戮升華為精神的瘟疫,讓人逃無可逃,可偏偏法律無法懲治兇手。那么,是否存在著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正義?當波洛以殘病之軀完成絕殺,他的選擇仿佛一記重錘,擊碎了傳統偵探小說固有的道德框架。當一個倡導正義、追求公平的完美主義者,最終在法理與人性的撕扯中作出選擇的時候,讓波洛在生命的終章獲得了超越文學符號的真實重量。 翻回去重讀小說的時候,才發現那些餐桌邊游走的猜忌、實驗室里培育的仇恨、舊照片中凝固的悔意,共同編織成一張關于人性弱點的星圖。或許,我們會不寒而栗地意識到:每個人心里都住著半個兇手,而真正的謀殺,往往始于某個心靈暗室里的精神潰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