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了,如果你知道十月太陽歷,就會明白,陰陽五行就是精密準確的天文法則。運用陰陽五行,是先秦華夏文化的基本特征。但是沒有一部經典解釋陰陽五行的來源。周王朝后,產生十月太陽歷的中原大地,由于戰亂和朝代更迭而丟失,但在偏遠的彝族聚居區得以保留,用“洛書”來表達,這是至今還依然存活的最古老的中華文化的火種。太陽歷能夠完整解釋陰陽五行,基本結構如下:由年、季、月、旬、日與年節六大元素組成;一年分五季,五季稱五行,一行72天,五行五季360天。五行用木、火、土、金、水來表達。一年十個月,一個月36天,十個月360天,十個月分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來表達。后來太陽歷法改革,十月太陽歷變為十二月太陽歷,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達,并由此產生24節氣,一直沿用至今。《黃帝內經》里提出一個季節——長(zhang)夏,是指萬物生長而“蕃秀”的季節,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體現了五行相生之續之理也就有了明確的出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