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有朋友@我:“已經跟學校老師堅持兩周利用午休時間采用接龍朗讀的方式在讀《教學主張》第三章,您認為最適合讀的章節。每次讀完,都有一種挫敗感,每個字都認識,就是不清楚說了什么。校長也反饋,非常用心的讀了,但完全讀不懂。您的這本書用這種看不懂的語言來寫,當初的讀者群體預設的是哪個層次的老師呢?感覺對理論水平低的老師不太友好。一線老師已經非常累了,讀這本書原本是想知道怎么可以改變教學現狀,可以上好課。”
“感覺您也沒有真正了解我們一線老師的真實學情,您認為我們的應知應會,和我們的已知已會差距特別大。關于這樣的情況,除了我們這些后進生自己去讀更多的理論書,作為老師的您,可以給我們哪些支架,幫助我們呢?”
對于第三章也讀不懂的朋友,我在這里深表歉意。確實,書中有些內容的理論性較強,可能對部分老師來說不夠通俗易懂。我的本意是希望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幫助老師們提煉和理解教學主張,指導教學實踐。這當中恐怕就是預設與現實的關系,也就是您所說的對一些讀者的“已知”評估不到位,再一次表示歉意!
但是,第三章就是舉案說法,除了第一節是我寫的,其他四節均是您說的一線老師寫的落實“目標導向,任務驅動,尊重差異,當堂進階”教學主張的過程和心得。
我能給的建議事不妨先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然后聯系一些自己教學中遇到的的困惑提問。我會盡力解答。實在讀不了,可以放放。
許多書,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事。專業類教育書籍里面總會出現一些專業術語,比如“目標導向,任務驅動,尊重差異,當堂進階”。但是,看的過程就是內化的過程,有一天某個環節可能會讓你忽然明白書中的某句話,某個段落。也就是說,這種頓悟的時刻,往往發生在我們將書中抽象的概念與自身實際教學情境相結合時。
專業的書籍總有一套理論架構,而日常課堂中的挑戰和實踐經驗,為我們檢驗和理解這些理論提供了基礎。書籍中那些陌生的概念,在某個特定教學挑戰下,內涵和意義可能突然變得清晰起來。所以,困惑不解的時候不要急躁,硬著頭皮讀下去,多讀幾遍,多讀幾本,遲早會有讀懂的時候。再說,懂與不懂也是相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