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予仰觀大佛,高逾百尺,頭覆螺髻,耳墜重環,廣額豐頤,法相慈悲。袈裟褶皺,若水波蕩漾;雙足踏浪,似山岳巍峨。其左手撫膝,右手施愿,目光俯瞰三江,若鑒人間疾苦;神態安詳自若,如參天地玄機。 想夫鑿像之初,工匠攀援絕壁,斧鑿鏗鏘,寒暑不輟。巖崩石落,險象環生,然矢志不渝,終成曠世奇觀。此非僅技藝之精湛,實乃信念之堅、愿力之宏也。 ![]() 佛者,覺也。觀此大佛,非為拜其形骸,實慕其覺悟之心、悲憫之懷。眾生皆苦,奔波勞碌,困于貪嗔癡慢。然佛以無量慈悲,施無邊法力,渡人于苦海,引向光明。雖江水滔滔,歲月悠悠,而佛心不改,恒守此一方水土。 今我來謁,沐江風之清冽,聽梵音之裊裊。俗慮盡消,靈臺澄澈,恍若置身凈土,與佛心相通。愿此慈悲之光,遍照寰宇;愿此智慧之水,滌蕩塵垢。巍巍大佛,千秋不朽;浩浩佛法,萬代流芳。 謁樂山大佛 三江怒卷叩云關,九秩精魂鑿巨觀。 螺髻猶沾唐時雨,慈眉長護蜀中山。 風搖鈴鐸傳禪語,浪拍蓮臺說劫殘。 我問滄桑佛不語,只教明月照波寒。 ![]() 樂山大佛百科: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景區由凌云山、麻浩巖墓、烏尤山、巨形臥佛等組成,游覽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屬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范圍,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游勝地,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的組成部分。 歷史沿革: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云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佛像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后,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作者簡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