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1868~1937)是近代著名經方學家,展閱他的《經方實驗錄》,其治驗之規范盡顯眼底。其中應用承氣湯治驗凡十九例。其門生姜佐景云:“吾師善用諸承氣湯,歷年治陽明實證,十九痊愈。”同仁見曹穎甫用承氣之善,復有“曹承氣”之雅號。 曹穎甫運用承氣湯遵循經旨,方藥基本不作增減;同時重視證候辨析,善于抓主要矛盾。其醫案簡明扼要,敘述言簡意賅。今就其應用經驗簡述于后,以饗讀者。 大承氣湯 應用大承氣湯12例,原方9例,加味方3例。今舉3例以佐證之。 ①若華案。忽病頭痛,干嘔,服吳茱萸湯,痛益甚,眠則稍輕,坐則滿頭劇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則益不可忍,身無熱,脈微弱,但惡見火光,口中燥,不類陽明腑實癥狀。蓋病不專系腸中,而所重在腦,此系張隱庵所謂陽明悍熱之氣上循入腦之證也。即西醫所謂腦膜炎之類。及其身無熱,脈微弱之時,而急下之,所謂釜底抽薪也。若身有大熱,脈大而實,然后論治,晚矣。 生川軍三錢,芒硝三錢,枳實四錢,厚樸一錢。 服上方三小時,即下,所下非燥屎,蓋水濁也,而恙乃悉除,不須再診。 ②方左案。病延二候,闕上痛,渴飲,大便八日不行,脈實,雖今見心痛徹背,要以大承氣湯主治。 生川軍四錢(后入),枳實四錢,厚樸一錢,芒硝二錢(后入),全瓜蔞五錢。 下后胸膈頓寬,唯余邪未盡,頭尚暈,乃去硝、黃,再劑投之,即愈。 ③吳姓婦人。病起已六七日,壯熱,大汗出,脈大,便閉,七日未行,身不發黃,胸不結,腹不脹滿,唯滿頭劇痛,不言語,眼張,瞳神不能瞬,人過其前,亦不能辨,證頗危重。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熱上沖,此陽明篇三急下證之第一證也。不速治,病不可為矣。于是遂書大承氣湯方與之。 大黃四錢,枳實三錢,厚樸一錢,芒硝三錢。 并囑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劑而愈。 按 文中所言陽明篇三急下證,乃指《傷寒論》第252條、第253條、第254條,依次云:“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若華案雖明顯腑實證可稽,但“滿頭劇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則益不可忍”,顯系“陽明悍熱之氣上循入腦之證”矣,用大承氣湯急下之,一劑而愈。并云“若身有大熱,脈大而實,然后論治,晚矣。”可見,大承氣湯并非專注于“燥實痞滿堅”,實熱壅于腦者,亦可用之,取名為“釜底抽薪法”。 方左案,“闕上痛,渴飲,大便八日不行,脈實”,顯系陽明腑實證,雖見“心痛徹背”一癥,并非心病,而是陽明腑實所致胃之大絡(虛里處)絡脈不通使然,病在陽明腑實,不在心絡瘀阻。故僅加全瓜蔞一味,以寬胸化濁,服后胸膈頓寬。余邪未盡,乃去硝、黃,再劑即愈。 吳婦人所患,“便閉,七日未行……眼脹,瞳神不能瞬,人過其前,亦不能辨”等,與經文所言“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難”極為相似,加之“壯熱,脈大”,確為大承氣湯證,故投之病痛若失。 其他9例,5例1劑而愈;1例2劑而愈,1例3劑而愈;1例加桃仁1劑而愈,1例加吳茱萸、黃連2劑而愈。 小承氣湯 應用小承氣湯1例,治驗如下。 史左。闕上痛,胃中氣機不順,前醫投平胃散不應,當必有停滯之宿食,納谷日減,殆以此也,擬小承氣湯以和之。 生川軍三錢(后入),厚樸二錢,枳實四錢。 服此應手。 按 在曹穎甫醫案中有幾處見到“闕上痛”。闕上,位于天庭(前額)之下至眉間微上方的區域,與咽喉病變有關。“闕上痛”,是陽明熱邪上越所致,當瀉陽明之熱方可痛止。 史左,闕上痛,名言“胃中氣機不順”,前醫卻用平胃散治之,故不應;又見“納谷日減”,曹穎甫診為“宿食”停滯所致。故取小承氣湯通腑化滯,服之立愈。只是案中未見舌苔如何,以方藥測之,當為厚膩苔方與之合拍;否則,如無苔或苔薄而滑者,絕非承氣湯所宜。 調胃承氣湯 應用調胃承氣湯3例,今舉2例。 ①沈寶寶。病延四十余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陽明主中土,無所復傳之明證。前日經用瀉葉下后,大便先硬后溏,稍稍安順,此即病之轉機。下后,腹中尚痛,余滯未清,脈仍滑數,宜調胃承氣湯小和之。 生川軍二錢,后入,生甘草三錢,芒硝一錢,沖。 ②陳右。年二十九歲。初診,四月十七日。 十八日不大便,腹脹痛,脈洪大,右足屈而不伸,壯熱,證屬陽明,予調胃承氣湯。 生川軍三錢,生甘草錢半,芒硝二錢。 二診:四月十八日。昨進調胃承氣湯,下經四次,陽明之熱上沖腦部,遂出鼻衄,渴飲,脈仍洪數,法當清熱。 鮮蘆根一兩,天花粉一兩,地骨皮三錢,鮮生地六錢,生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玉竹三錢,生甘草二錢,玄參三錢。 按 調胃承氣湯證在《傷寒論》中有8條,其證候表現為腹痛或腹脹滿,微微欲煩,大便硬或先硬反溏。《傷寒論》對此認為是“胃氣不和”“知為內實”所致,治法“當和胃氣”“欲下之”。但這個下法與大承氣湯下法不同,彼為大下法,此為小下法,或曰欲下法。所以僅用大黃、芒硝、甘草三味,而不用枳實、厚樸破氣之品;也與小承氣湯不同,小承氣湯證必有大便硬(有燥屎)。 書中沈寶寶案,原患大便不通,后用番瀉葉下之,但病未盡,“余滯未盡”說明腹中仍有燥屎停滯,故取調胃承氣湯小下之,以冀腑氣通而停滯消。 陳右案,“十八日不大便,腹脹痛”,顯系腹實證,故用調胃承氣湯一劑,“下經四次”,但腹熱未有除盡,“陽明之熱上沖腦部,遂出鼻衄,渴飲,脈仍洪數,法當清熱”。繼用清熱滋陰劑,仿增液白虎湯義,清其腑熱,增其腸液,不遺后患。 桃核承氣湯 應用桃核承氣湯3例,治驗如后。 ①羅夫人。七月二十三日。 腹脹滿,轉矢氣則稍平,夜不安寐。大便行,則血隨之而下。以癥狀論,則似脾虛不能統血。然大便硬,則決非脾臟之虛,以脾虛者便必溏也。脈弦,宜桃仁承氣湯。 桃仁泥三錢,生川軍二錢,后下,桂枝三錢,生甘草一錢,芒硝錢半,沖。 服用二劑后,大便暢而血止矣。 ②沈石頑之妹。年未二十。 體頗羸瘦,一日出外市物,驟受驚嚇,歸即發狂,逢人亂毆,力大無窮。石頑亦被擊傷腰部,因不能起。數日后,乃邀余診。病已七八日矣,狂仍如故。石頑扶傷出見。問之,方知病者經事二月未行。遂乘睡入室診察,脈沉緊,少腹似脹。因出謂石頑曰,此蓄血證也,下之則愈。遂疏桃核承氣湯與之。 桃仁一兩,生軍五錢,芒硝二錢,炙甘草二錢,桂枝二錢,枳實三錢。 翌日問之,知服后下黑血甚多,狂止,體亦不疲,且能啜粥,見人羞避不出。乃書一善后之方與之,不復再診。 ③曹右。初診,十月二十二日。 經事六七月不來,鼻衄時作,腹中有塊,卻不拒按,所以然者,鼻衄宣泄于上故也。闕上痛,周身骨節烘熱而咳,此病欲作干血,以其體實,宜桃核承氣湯加味,上者下之也。 桂枝二錢,制川軍三錢,枳實二錢,桃仁四錢,生甘草錢半,牛膝二錢,當歸二錢,白芍二錢。 二診:十月二三日。骨節烘熱已減,咳嗽亦除,癥塊已能移動,不如向之占據一方矣。服藥半日,見效如此,非經方孰能致之? 桂枝三錢,枳實三錢,當歸三錢,制川軍四錢,牛膝三錢,白芍三錢,桃仁四錢,甘草三錢。 服藥后,飯量增,體隨舒快。其塊更向上中方向移動,漸在腹之中道矣。后因故請他醫診治,服藥后反覺不舒。又囑其用二診之方,后果然向愈。 按 桃核承氣湯在《傷寒論》中僅第106條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方由桃仁、大黃、桂枝、甘草、芒硝五味組成,所治為瘀熱互結、下焦蓄血證,臨床常以少腹急結,小便自利,脈沉而澀為要點。后世醫家對該方的運用有所發展,凡瘀血結于下焦所致之病癥,如腸梗阻、婦人閉經、少腹包塊,以及癲狂、腦出血等,均可考慮用此方治療。 羅夫人案,腹脹滿、大便硬,得矢氣而稍平;若大便行,則有血便,好似脾不統血證。“以脾虛者便必溏也”,今大便硬,故認定為下焦瘀血內阻證,乃取核桃承氣湯治之。 沈石頑之妹案,由受驚嚇而發狂,且經事二月未行,少腹似脹,此為瘀血所致,亦取桃核承氣湯治之,服后下黑血甚多,狂止,后調理而愈。 曹右案,經事六七月未至,鼻衄時作,腹中有塊,塊可移動,顯系瘕而非癥也。又有“闕上痛,周身骨節烘熱而咳”,診為“欲作干血”,因其體實而未至干血勞熱。此為血結于下,熱越于上,取桃核承氣湯去芒硝加枳實行氣化瘀于下,并加當歸、白芍養血,另取牛膝引熱下行,導熱外出。診治二次,病情果然向愈。(毛德西 河南省中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