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山地眾多,在修建公路時,在傳統的盤山公路難以實施的情況下,開挖一條公路隧道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在90年代初,江蘇連云港的云臺山隧道以3838米的長度成為當時我國最長的公路隧道,被譽為是“地下巨龍”。 過去三十年我國的基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昔日排行榜首的云臺山隧道如今前二十名都已經看不到了。2024年的最后一天,新疆的天山勝利隧道貫勝利貫通,取代了18公里長的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成為我國現下最長的一條公路隧道。 國家戰略的迫切需求 天山山脈橫亙新疆中部,將這片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分割為南北兩疆。千百年來,這座自然屏障既孕育了多樣的生態與文化,也成為交通與經濟發展的桎梏。以烏魯木齊至庫爾勒為例,直線距離僅260公里,實際車程卻長達7小時,且需翻越海拔4280米的老虎口埡口,這些道路狹窄、彎急坡陡,冬季常因冰雪封閉,被稱為“死亡路段”。 南疆以農業和礦產資源為主,北疆則以工業和服務業見長,兩地經濟互補性強,長期以來,卻因交通阻隔難以實現高效協同。 2013年,主線全長320公里的烏尉高速公路被納入國家公路網規劃,其核心工程天山勝利隧道的建設也被提上日程。這一項目不僅是“一帶一路”倡議中連接中亞的重要節點,更是鞏固邊疆穩定、促進民族團結的關鍵紐帶。 在“地質博物館”中開鑿奇跡 天山地質條件復雜,是典型的火山地貌,巖石堅硬且種類繁多,這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鑿穿過程中,需要面對各種難以預測的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等,這些都給工程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勝利隧道的建設堪稱人類工程史上的壯舉。隧道穿越天山山脈核心區,面臨高寒、高海拔、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的“四高”挑戰,以及16條地質斷裂帶的威脅。 其中,F6斷裂帶每年滑移2毫米,施工中巖爆、涌水、坍塌風險頻發,被工程師形容為“在豆腐腦中打洞”。很多國外專家來到現場說,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我們的建設人員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了這一世界性難題。 為縮短工期,建設團隊首創“三洞+四豎井”方案:左右主洞采用鉆爆法施工,中導洞則使用兩臺自主研發的硬巖掘進機“天山號”和“勝利號”快速掘進。中導洞每推進800米,便通過橫通道為主洞開辟新工作面,將22公里的長隧道切割為多段同步施工,工期從傳統方案的10年縮短至52個月。 針對最低氣溫-41.5℃的極寒環境,團隊研發了耐低溫混凝土和智能溫控系統;為保護天山一號冰川和烏魯木齊水源地,施工廢水經三級處理達標后循環利用,洞渣破碎后回填路基,實現“零污染”。此外,706米深的豎井創下世界紀錄,比中國第一高樓是上海中心大廈還要高出74米,其通風系統為隧道運營提供了呼吸保障。 重塑新疆的未來圖景 總投資規模超60億的天山勝利隧道貫通不僅是我國交通領域建設的里程碑,還將引發新疆經濟、社會、生態與戰略層面的連鎖反應。待今年底全線通車后,烏魯木齊至庫爾勒的車程從7小時縮短至3小時,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庫爾勒至尉犁縣的駕車縮減至僅需20分鐘左右。南疆的棉花、紅棗和北疆的工業品得以高效流通,沿線旅游業預計增長50%。 作為“六軸七廊八通道”國家綜合交通網的關鍵一環,烏尉高速東接京新高速直達京津冀,西聯中亞五個斯坦國。新疆作為“一帶一路”核心區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為歐亞大陸橋的貿易暢通提供支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