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行的今天,眼科還是醫療健康領域的黃金產業嗎?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的來襲,又為眼科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過去數年,高舉國產替代乃至國產創新大旗的眼科高端醫療設備,又究竟迎來了怎樣的創新與突破?在眼科治療趨勢之一的CGT戰場中,國產力量又正在經歷怎樣的淬煉?
帶著上述疑問,國內知名眼科上市企業何氏眼科攜手醫療健康產業記錄者動脈網,于第九屆未來醫療醫藥百強展會舉辦期間,共同舉辦了眼科人工智能IT與生物科技BT融合創新論壇,邀請多家行業代表,就眼科行業發展關鍵議題各抒己見并開展了精彩的觀點碰撞。
論壇上,何氏眼科集團重磅發布了與國內知名投資機構招商局資本成立的8億眼健康基金的進展,并表達了在產業基金的加持下積極與行業從業者進行互動并在未來與產業生態企業進行合作、投資以及整合的意愿和計劃。
主題演講:服務端、投資端、研究端、器械端視角下的眼科產業發展
論壇開場,何氏數字醫療首席科學家、遼寧何氏醫學院視覺智能中心主任何星儒博士詳細介紹了何氏眼科的發展歷程、何氏光明城計劃,并分享了何氏眼科現階段的關注重點。自1995年創立至今,何氏光明城計劃已初具雛形,形成了何氏眼科、何氏醫學院、何氏眼產業三大核心板塊。
何氏數字醫療首席科學家、遼寧何氏醫學院視覺智能中心主任何星儒博士
據了解,何氏眼科是集醫教研于一體,著眼于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以創新科技驅動的數字眼健康生態產業集團的集團型服務機構。公司采用“1+N”模式,通過眼科醫院帶動連鎖視光診所的方式在全國布局,通過視光連鎖加盟模式,持續擴大品牌地區布局及影響力。目前,何氏眼科已累計服務超過3千萬人,年門診量超過了110萬人次,開展衛健委防盲治盲培訓基地培訓基層醫生超過了5萬人次(不含醫療和大學板塊)。
遼寧何氏醫學院作為教育部批準設立的高等院校,以眼健康學科為優勢,以視覺科學為特色,致力于建設成為研究型、應用型、創業型相融合的新型大學。目前,學校開設27個本科專業、4個高職專業,涵蓋醫學、工學、藝術學、理學、管理學、教育學、農學七大學科門類,其中眼視光學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著力培養跨界、融合、協作的大健康領域全生命周期未來復合創新型實用人才。
何氏眼產業集團依托基因編輯、干細胞治療、先進生物材料、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平臺,構建生物醫藥、智能設備、數字療法三大產業集群,已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27項國家級課題,自主研發的近視防控智能篩查系統、眼科機器人等30余項創新產品獲醫療器械注冊證,產品遠銷全球100多個國家。
近年來,何氏眼科十分重視人工智能的應用與探索,依托眼健康全產業鏈生態平臺優勢,致力于構建起一個基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眼健康管理生態系統,形成何氏“智慧光明城”新戰略目標。
在“智慧光明城”的科技創新體系中,基因治療、干細胞再生醫學、納米生物材料、分子藥物、眼腦認知科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領域是其關注重點。例如,今年2月,何氏眼科推出了“光明小屋”項目。該項目以眼科智能設備為切入點,通過智能健康設備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綜合眼科診療系統,能夠實現慢性病和眼科疾病的早期智能診斷和數字化隨訪管理。
據何星儒博士介紹,截至目前,何氏眼科“光明小屋”項目已進駐232個社區并已有365個社區表達了合作意向。并且,根據何氏眼科調研數據,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應用,能夠提高眼科疾病的檢出率和管理效率,并能增強居民的眼健康意識。
在未來,何氏眼科還將持續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前文所提到的基因治療、干細胞再生醫學等前沿科技、療法在眼科的落地應用。同時,何星儒博士強調,除保持對前沿科技、療法本身發展的高度關注外,何氏眼科還十分關注如何整合社會資源,推動這些技術真正應用落地,從而為中國民眾帶來更高效、更優質的眼科醫療服務體驗,并提高優質眼科醫療資源的可及性!
何星儒博士帶來眼科服務端的實踐和行業洞察后,招商局資本執行董事侯宇又帶來了資本視角下的眼科行業投資趨勢研判。侯宇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疾病發病的年輕化,國內眼科相關疾病的患病率和就診人次不斷上升。因此,從投資視角來看,國內眼科仍舊存在大量增量市場。
招商局資本執行董事侯宇
從投資邏輯來看,招商資本局主要從橫向、縱向兩個維度來判斷投資機會:縱坐標為市場吸引力,主要包含市場規模、市場增速和產品利潤率;橫坐標則是市場競爭格局。對于進口壟斷程度較高、技術門檻較高且國產替代可能性較大的賽道,招商資本局將給予高度關注。
在此基礎上再疊加對蔡司、愛爾康、強生等國際巨頭的發展路徑和近期布局的觀察,招商資本局十分看好以下幾個細分賽道的發展:其一是眼科器械方面,超乳波切一體機、眼科手術機器人、超廣角眼底相機、3D數字導航眼科顯微鏡、青光眼診療前沿產品等具有高增長潛力;其二是眼科藥物方面。現階段國內企業主要采用跟隨的方式布局眼科藥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眼科藥物國產化率較低。同時,侯宇表示,其實眼科藥物是一個比眼科器械市場還要廣闊的藍海市場,招商資本局將重點關注眼科創新藥的發展,具體包括青光眼、眼底病變等致盲性疾病的治療藥物;其三是具有一定消費屬性的眼科VR、AR領域。在這一領域,純技術背景的企業有望成為顛覆者,且光學模組等供應鏈上游企業具備一定發展機會。
對于新技術的發展,招商資本局將給予高度關注并致力于推動本土企業加快國產替代速度乃至引領眼科創新發展。
詳細了解資本端對國內眼科市場的發展趨勢洞察之后,行業觀察者、記錄者動脈智庫高級研究員焦艷麗,也帶來了研究機構視角下的高端眼科設備的國產替代現狀與發展趨勢分享。
動脈智庫高級研究員焦艷麗
根據市場規模、產品重要程度、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動脈智庫《2025年高端眼科設備報告:國產有望全面崛起,市場格局重構中》共選擇了眼科OCT、光學生物測量儀、超廣角眼底相機、角膜生物力學分析儀、連續眼壓監測系統、眼科手術顯微鏡、全飛秒激光、超乳波切一體機、眼科手術機器人8個產品品類進行重點研究。
從投融資和產品獲批來看,2024年,國內眼科設備板塊共發生26起融資事件,涉及金額超20.8億元。2024年1月1日-2025年3月底,國內眼科設備板塊億元級融資事件數量共有14起,占總數量的54%。截至2025年5月,NMPA共批準了122款高端眼科設備。
從重點品類來看,國產眼科OCT在掃描速度、成像范圍、速度和分辨率等方面的表現優于進口,且已獲得國內眾多醫院的認可,已擁有與進口產品正面競爭的實力;生物測量儀國產市占率仍不足20%,未來國產替代進程將較為溫和;超廣角眼底相機已有國產產品突圍,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重點布局超廣角眼底相機,預計未來3年將會有許多國產產品獲批上市,且國產市占率有望超越進口;角膜生物力學分析儀目前仍處于藍海市場,未來有望成為國產企業創新的機遇;眼科手術顯微鏡雖然無法像眼科OCT那樣實現迅速的國產顛覆,但進口壟斷的局面將會有所改善;至于超乳波切一體機和全飛秒設備,則在未來3-5年可能會有國產設備獲批上市。
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全品類、全模態布局將會是未來發展趨勢,且眼科手術機器人和眼球震顫電刺激器等技術門檻較高、市場規模較大、臨床剛需產品將會受到持續關注。
鷹瞳Airdoc聯合創始人張大磊則分享了鷹瞳的企業實踐。感知、認知、推理是鷹瞳開展實踐的三個維度,其中,在感知層面,鷹瞳一方面模擬人類醫生診斷路徑開發新的診斷產品,另一方面則致力于設備操作的無人化。而在認知層面,鷹瞳也正在開展相關工作,為醫生提供價值賦能。至于推理方面,從PBM LED視力康復儀、AI眼動視覺訓練機到萬語大模型,鷹瞳也正在探索一場眼科的技術革命。
鷹瞳Airdoc聯合創始人張大磊
麥得科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梁表示,現階段眼科器械市場仍舊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進口壟斷特點。在此背景之下,中國企業需要思考新的市場機會和技術機會。同時,劉梁也表示,目前中國企業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且能捕捉到臨床痛點,例如近視防控。在結合臨床需求、市場競爭格局、支付意愿和能力等因素進行分析后,劉梁認為,屈光矯正具有較大的市場機會。而麥得科科技正致力于成為下一個有全球影響力的眼科制造企業。
麥得科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梁
圓桌對話:三場圓桌直面眼科藥物、高端器械與眼科AI關鍵議題
第一場圓桌聚焦眼科CGT,由茅臺基金高級投資經理藍少杰主持,濟視同光創始人&CEO徐國彤、輝大基因首席醫學官兼首席運營官張昕、孟眸生物CEO方日國、歐康維視投資者關系副總裁王沖、星賽瑞真高級副總裁鄭茂發、艾威藥業臨床醫學總監高君就國際關系轉變下,眼科CGT的變與不變、中美眼科CGT發展差異、中國眼科CGT發展機遇等議題進行了精彩的觀點碰撞。
就國際關系轉變下,眼科CGT的變與不變這一問題,六位分享嘉賓達成共識——國際關系的轉變,不會對眼科CGT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其帶來的變化可能聚焦于出海市場的選擇以及專利保護方面。
例如,歐康維視投資者關系副總裁王沖表示,國際關系的轉變會使得行業更加重視對專利技術的保護,且企業在出海市場的選擇上可能也會發生從美國這一單一市場到全球多元化布局的轉變。但同時,多位嘉賓也一致認為,底層技術的創新和臨床真實需求,仍舊是眼科CGT發展的驅動力。
而就中美眼科CGT發展差異方面,六位嘉賓也一致認為,中美眼科CGT的發展并無明顯差距,只是各有優勢。
艾威藥業臨床醫學總監高君表示,現階段美國在作用機制等研發方面相較于中國起步較早,因而經驗更為豐富,但中國擁有非常廣大的患者群體,臨床研究經驗更為豐富。如中美聯合起來,能夠達到雙贏。
星賽瑞真高級副總裁鄭茂發則表示,國內外眼科CGT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甚至國內眼科CGT有彎道超車的可能。除患病群體龐大外,國內眼科CGT在RND申報前還存在一定優勢。
孟眸生物CEO方日國認為,眼科CGT極有可能成為中國卡美國脖子的賽道。中國在患病人數、入組效率、醫生技術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相較于美國具有明顯優勢。
至于眼科CGT行業的未來發展,濟視同光創始人&CEO徐國彤表示,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加劇必然導致老年性眼病患病人數的增長,其中,現階段沒有治療辦法的視網膜變性將會是重中之重,而CGT則是被寄予厚望的存在。
輝大基因首席醫學官兼首席運營官張昕認為,眼科CGT未來的發展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切實滿足臨床需求;二是支付問題。
歐康維視投資者關系副總裁王沖認為,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眼科藥物市場的擴容,CGT新靶點的發現,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新適應癥被開發出來。
孟眸生物CEO方日國則直言,未來眼科CGT賽道一定會出現一款媲美阿拜西普的藥物。星賽瑞真高級副總裁鄭茂發也表示,未來10年,一定是眼科CGT爆發的10年。艾威藥業臨床醫學總監高君認為,未來10年,眼科依舊是金眼科!
第二場圓桌則由矩陣資本合伙人張大磊擔任主持,鷹瞳Airdoc聯合創始人張大磊、北京致遠慧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孫宇輝、智眸醫療(深圳)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袁琦婷、北京集思鳴智科技有限公司CEO鄧甜以《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下,眼科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
針對AI在眼科細分領域的機會與挑戰,集思鳴智CEO鄧甜表示,AI完善了眼科基礎設施建設,也降低了眼科相關設備的成本。以集思鳴智眼動儀為例,此前的價格為40-50萬,但在AI的賦能下,集思鳴智有信心將眼動數據的采集成本降至單次1塊錢內。
鷹瞳Airdoc聯合創始人張大磊透露,鷹瞳產品的檢測量已超過3000萬。現階段以及未來,AI在眼科領域的應用還需面臨三大挑戰:一是認知水平的提升;二是支付問題的明確;三是技術成熟度仍有待提高。
致遠慧圖創始人兼CEO孫宇輝表示,AI為包含眼科在內的醫療領域帶來的最大價值便是平權。通過整合多模態的信息,人工智能能為患者提供最優、最合適且最新的治療方案,進而實現醫療平權。
針對AI在眼科賽道的落地問題,智眸醫療聯合創始人袁琪婷表示,如何解決應用方需求與決策方之間的溝通鴻溝是眼科AI商業化的挑戰之一,但在國內,這一問題正在逐步改善。而AI應用如何從單次碎片化的收費逐步轉變為系統化的商業模式,也是目前正在探索的方向之一。“當AI能像Wifi一樣觸手可及且成為剛需時,便是其商業模式成熟之際。”
而鷹瞳Airdoc聯合創始人張大磊則重申了認知水平、支付能力和技術成熟度三個要素,并表示,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時間,才能取得真正的勝利。
最后一場圓桌由比鄰星創投管理合伙人李喆主持,麥得科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梁,南京博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徐夢晨,杭州犀燃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弛,仙微視覺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曹峰,北京華視諾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夏超然,上海臻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周峰就高端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與創新為主題開展觀點碰撞。
圓桌開始,6位嘉賓分別介紹了近年來各自企業的創新實踐。例如臻復醫療的干眼癥治療儀在治療效果不遜進口產品的基礎上實現了成本的降低;博視醫療的智能導航激光機器人融合了AI成像技術、眼動追蹤技術和智能導航技術,切實解決了臨床需求;犀燃醫療的激光波切技術實現了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強的穩定性等。
而在眼科器械未來發展方面,麥得科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梁劉表示,可定制的人工晶體、可實現更好光學效果的人工晶體以及可調節人工晶體將會是未來發展方向。
南京博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徐夢晨則認為,精準診斷+精準治療仍舊具備較高的探索價值。
杭州犀燃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弛表示,精準、快速以及便捷將會是未來發展趨勢。在其暢想中,患者躺在一個醫療艙中治療,門打開之時,病便已經痊愈了。
仙微視覺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曹峰認為,延展激光技術的應用以及推動手術機器人的發展將會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二。
北京華視諾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夏超然則從市場和產品兩方面剖析了眼科器械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市場方面,其更關注下沉市場的發展。在產品方面,介入治療和給藥方式的創新將受到持續且大量的關注。
對于下沉化的市場趨勢,上海臻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周峰也表示贊同,且認為,在干眼治療領域,家用場景在未來將會成為重點布局市場。
論壇的最后,比鄰星創投管理合伙人李喆也從投資機構的視角,分享了眼科賽道的機遇。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未來眼科市場將會迎來指數級的增長。而創新技術的融合、AI技術的應用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將會成為關注重點!
從藥物到器械,從投資方到企業方,從服務到產品,從患者到醫生,眼科全產業鏈均在期待眼科產品的爆發和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產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