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八王之亂時,瑯琊王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建議遷鎮建康,并開始結交江東士族以保存實力。公元318年晉愍帝司馬鄴在平陽被劉聰殺害的消息傳到建康后,司馬睿正式登上皇位,改元太興,重建晉廷,史稱東晉。東晉是一個大分裂大動亂的時代,從公元318年司馬睿建國到公元420年被劉裕篡位國滅,前后共102年。東晉并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因為在它統治之時,北方的大部分國土早已失陷,并陸陸續續共出現過十幾個政權與之共存,歷史學家多稱這一時期為東晉十六國。十六國往事一言難盡,今天我們就先來說說東晉的十一位皇帝和與他們有關的那些故事。 
東晉帝王世襲表 東晉的第一個皇帝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晉武帝司馬炎太熙元年,十五歲的司馬睿襲爵被封為瑯琊王。西晉八王之亂時,司馬睿害怕禍事殃及自身,帶著洛陽的家眷逃回封國瑯琊。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建議,南渡長江來到建康,自此偏安江南,開始經營自己的勢力。公元318年晉愍帝司馬鄴在平陽遇害后,司馬睿正式登上皇位,重建晉廷,史稱東晉。 司馬睿初到江南之時,威望不夠,人心不服,于是他重用出身于北方頭等士族的瑯邪王氏的王導及其家人用以安定局面。封王導為武岡侯,拜驃騎大將軍,又進位侍中、司空、錄尚書事,領中書監。王導的堂兄王敦拜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王家的勢力顯赫一時,將相官吏多出其門,專擅朝政,威脅晉室。大權旁落引起司馬睿極大的不滿,他任用劉隗戴淵等為心腹,試圖壓制王氏權勢。公元322年,王敦以誅劉隗為名,起兵直撲建康。為保全家族利益,王導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殺戴淵等。皇帝司馬睿一敗涂地,此后,他漸漸憂憤成病,臥床不起,公元322年司馬睿在憂憤中病逝,終年47歲,謚號元皇帝。 晉元帝司馬睿畫像
東晉的第二位皇帝司馬紹,是晉元帝司馬睿的長子。司馬紹自幼聰明伶俐頗有見識,受到父親司馬睿的賞識于寵愛。公元322年冬,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病逝,25歲的太子司馬紹繼承大統登基稱帝。此時,司馬紹面臨的,是一個連年來饑荒與戰亂不斷,權臣僭越忤逆犯上,朝廷離心離德人心惶惶的混亂局面,但這一切,都沒有讓這個年輕皇帝后怕與妥協。首先,在一舉平定王敦的叛亂之后,他立馬下詔赦免其黨羽,穩定了局面,安撫了人心。其次,為了確保國家在動亂之后的順利過渡歸于平靜,他重新啟用王導,并積極協調與緩和北方南遷士族與江南土著士族之間的矛盾,啟用江南人士,為國家選拔人才,成功的穩定了東晉王朝初年動蕩不安的局面。公元325年八月,司馬紹病逝于建康,年僅27歲,謚號明皇帝。房玄齡評價其為“聰明有機斷,尤精物理……以弱制強,潛謀獨斷,廓清大昆。……撥亂反正,強本弱枝。雖享國日淺,而規模弘遠矣。”
東晉的第三位皇帝司馬衍,是晉明帝司馬紹的長子。司馬衍即位時只有五歲,由皇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司馬衍自幼聰明伶俐,明于事理,遇到危急關頭既不畏懼,也不猥瑣,而是泰然處之,表現出智者風度。可惜他自幼被娘舅家把持,沒機會參與和管理朝政。司馬衍在位期間詔舉賢良,勸課農桑,政權趨于穩固,他本人為人勤儉,頗有仁君之風。可惜他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剛剛想有所作為,就英年早逝。公元342年6月,司馬衍在建康宮中西堂駕崩,年僅21歲,謚號成皇帝。
東晉的第四位皇帝司馬岳,是晉成帝司馬衍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成帝司馬衍在位的時候,司馬岳被封為吳王,后改封瑯琊王。公元342年晉成帝病重的時候,兩個兒子年幼尚在襁褓之中,怕難以擔負社稷重擔,便立自己的兄弟司馬岳為繼承人,成帝駕崩后,司馬岳登基稱帝。同他的哥哥一樣,司馬岳也是一個短壽的皇帝,在位只有短短三個年頭就過世了,沒有什么大的政績。但是他的書法造詣很深,為后人熟知的,是他的代表作《陸女帖》,后來被收進宋代的《淳化閣帖》。
東晉的第五位皇帝司馬聃,是晉康帝司馬岳的長子。公元344年康帝駕崩后,太子司馬聃繼承大統,此時他只有2歲,由于年幼,由其母褚太后臨朝攝政,并由何充輔政。何充去世后,由司徒蔡謨和會稽王司馬昱共同輔政。公元349年,司馬聃6歲,此時中原大亂,東晉朝廷派遣褚太后的父親褚裒等人趁機北伐,但以失敗告終。公元354年,司馬聃11歲,朝廷再次派遣征西大將軍桓溫北伐關中,在幾路大軍的夾擊下,晉軍勢如破竹大敗前秦軍,順利進駐關中,然而最后因勞師遠征軍糧供應不足而敗退。公元346年冬,桓溫再次率軍西征,并于次年攻克成都,迫使成漢政權投降,偏安一隅的成漢割據四十多年,至此滅亡。桓溫西征,為日后晉廷的北伐行動提供了穩固的后方,增強了東晉的國力。公元361年五月,司馬聃在顯陽殿病逝,年僅十九歲。縱觀司馬聃的一生,雖然在位時間不短,但由于年幼,政治上基本沒有什么作為,但在他當朝的這十多年間,東晉朝廷在摸爬滾打中仍有些許的發展和壯大,稍顯復蘇之象。 (未完待續……)
PS:部分圖片和資料引用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予以刪除!(如果您對我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今日頭條——明小明古今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