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憶江南 郭晶 烏海市特殊教育學校 一、教學背景 本次教學對象為我校中年級培智班學生(輕度至中度智力障礙,伴隨語言發育遲緩、注意力分散等問題)。教學內容選取白居易的《憶江南》,目標并非要求學生完全理解詩意,而是通過多感官刺激幫助學生感知詩詞韻律、建立江南意象,激發學習興趣。 二、多感官教學設計 1. 視覺支持 制作動態PPT:將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配以動畫(朝陽升起、江畔花朵漸次綻放),強化色彩對比(紅/藍)。 實物展示:絲綢、桂花糕等江南特產傳遞地域特色。 反思:動畫效果成功吸引注意力,但自閉癥學生對閃爍畫面敏感,需降低切換頻率。 2. 聽覺輸入 三重聽覺輸入:教師吟誦→童聲配樂朗誦→學生敲擊鈴鼓模擬“春來江水”聲。 改編歌詞:將詩句填入簡單旋律中反復吟唱。 反思:聽覺環節參與度最高,但需注意聽障學生輔以振動節拍器觸覺補償。 3. 觸覺體驗 江南水鄉“觸覺箱”:裝有溫水的噴壺和水盆感受江南的水波蕩漾,藍色綠色絲綢模擬“綠如藍”。 臨摹沙盤:用手指在沙上描畫"江"字字形。 反思:觸覺探索有效緩解焦慮情緒,但應考慮是否有學生存在觸覺敏感問題。 4. 嗅覺/味覺延伸 嗅聞并品嘗桂花糕和龍井茶(體驗江南飲食文化)。 反思:嗅覺刺激引發積極聯想,但個別學生抗拒陌生氣味,需備替代方案。 三、教學成效 1. 積極方面 多通道輸入顯著提升記憶效果,大部分學生能跟隨提示接誦關鍵詞。 觸覺-視覺聯動幫助建立“江南=水鄉”的初級概念。 情緒問題和注意力不集中問題發生率較傳統講授降低。 2. 待改進問題 感官刺激的強度把控不足,易導致過度興奮。 不同障礙類型學生的感官偏好差異需更個性化設計(如自閉癥學生需減少不可預測的聽覺刺激)。 對“風景舊曾諳”等抽象句仍需具象化改造。 四、優化方向 1. 建立感官教學“冷靜角”,供學生自我調節。 2. 開發分層感官任務卡(如:嗅辨任務分“識別氣味”與“簡單分類”兩級)。 3. 增加家校聯動,提前發送感官教具包讓家長協助預習。 五、結語 本次教學證實,多感官教學能有效突破特殊學生認知局限,將古典詩詞轉化為可觸摸、可聆聽的經驗。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不同障礙類型的感官響應規律,讓千年詩韻在特殊教育課堂真正生根發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