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羅威爾 你有沒有注意過,小區門口那對賣煎餅的老夫妻,丈夫攤餅,妻子裝袋,幾十年都是這樣默契?他們之間從不說"謝謝",但每個動作都是回應。 這就是我想說的"交換"——不是商場里明碼標價的買賣,而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的給予和接受。我媽總說我爸"連醬油瓶倒了都不扶",可每次她腰疼的時候,我爸就會默默把家里所有的重活都干完。他們從來不算計誰做得多,但心里都記著對方的好。 記得剛工作那會兒,我租的老房子電路老化,大半夜突然跳閘。隨手在兄弟群里發了句"黑燈瞎火的真他媽絕了",沒想到半小時后,老周拎著工具箱和兩罐啤酒踹開了我家門。我倆就著手電筒的光,一邊罵房東黑心,一邊修好了保險絲。后來他創業失敗,我陪他在大排檔喝了三個月的酒,從精釀喝到二鍋頭。現在聚會時還互相調侃,說那些年灌進肚子的酒精,都夠開個小型釀酒廠了。就連我家那只高冷的貓,都知道用蹭腿換小魚干。但它也會在我加班到深夜時,突然跳上鍵盤,用肉墊按在我手背上——這大概就是它理解的"等價交換"吧。 愛情更是這樣。朋友阿杰追他女朋友時,每天變著花樣送早餐。結婚五年后我問他怎么不送了,他笑著說:"現在輪到她每天給我留晚飯了。"你看,好的感情就像蹺蹺板,有來有往才能玩得久。 最讓我感動的是樓下張奶奶的故事。她給鄰居家小孩補了六年課,從不要報酬。去年她住院,那個已經上大學的孩子天天來陪床。張奶奶說:"當年教他寫字,現在他教我玩智能手機,我們這不就扯平了嘛。" 其實人和人之間,就像在玩一個很長的傳接球游戲。有時候你扔出去的是關心,接回來的是理解;有時候你給出包容,收獲成長。重要的是球要繼續傳下去,而不是計較每次拋接的力度。 所以別怕"交換"這個詞顯得生硬。當它變成媽媽留的那盞夜燈,變成朋友記得你不吃香菜的細心,變成愛人半夜醒來給你掖被角的下意識動作——這些就是生活教給我們最溫柔的相處之道。 說到底,好的關系不需要記賬本。就像春天給樹花朵,秋天樹還給大地落葉,自然得讓人忘了這是一場盛大的交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