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國內掀起一股留法“勤工儉學”的風潮。 那時候的中國人,為了救國無所不用其極,學美國、學英國、學蘇聯、學日本、學意大利的都有。 法國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雙料起源地,根正苗紅的革命老區,第三世界國家凡是有志于救亡圖存的,都把法蘭西當成精神祖國。 但有個問題,法國很遠,路費很貴,去法國搞“勤工儉學”是需要錢的。 比如說,當時中國到法國只能坐輪船,光船票錢就是100塊銀元,生活費還得自理。 即便你年輕有為志向遠大,出不起這100塊,法蘭西的大門就對你關閉。 再比如說,那些立志留法的基本都是年輕人,很少有懂法語的,即便到了法國,也不一定能快速找到工作。 因此,還要給他們準備一定的生活費。 當時法國一個月的基本生活費是30塊銀元左右,雜七雜八算下來,平均每人至少要準備500塊銀元。 1919年至1920年,湖南新民學會赴法勤工儉學的有19人,最少最少要給他們準備1萬塊銀元才能啟行。 否則,還沒到法國呢,他們可能就餓死了。 這筆錢從哪里來?毛主席說,我來辦! ![]() 毛主席和留法勤工儉學扯上關系,其實也是個意外。 1918年6月,毛主席從讀了五年的湖南第一師范畢業,一下成了待業青年,當時長沙政局混亂,根本就找不到工作。 再則毛主席的父親、母親當時身體不太好,按常理來講,作為家里頂門立戶的長子,毛主席應該回韶山待一段時間的。 如果真回了韶山,中國歷史可能就要重寫了。 關鍵時刻,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范的老師、已經到北京大學任教的楊昌濟教授,給毛主席、蔡和森寫了一封信,說北京正在組織留法勤工儉學,你們可以來北京試試。 1918年8月,毛主席離開長沙,第一次到了大城市武漢,第一次到了當時的首都北京。 長沙、武漢、北京,三個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就這樣連起來了。 到北京之后,經楊昌濟介紹,毛主席認識了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被李大釗安排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月薪8塊。 在北京工作了半年,1919年春,母親病重,毛主席離開北京,繞道上海往湖南趕。 1919年10月5日,母親去世,作為長子的毛主席,從長沙回老家奔喪,不到兩個月,1919年12月3日,父親去世。 父母相繼去世,韶山的那個家就算散了。 在父母靈前,二弟毛澤民、三弟毛澤覃問大哥,以后咱們家怎么辦? 主席毅然決然地說:把地分了,把房子送了,你們跟著我,一起去干革命。 ![]() ![]() 1919年12月18日,為領導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運動,毛主席第二次抵達北京。 12月3日父親去世,18日就到了北京,這個細節也可以說明毛主席和父親的關系并不怎么好。 再次到達北京后,恩師楊昌濟已經病重。 病榻之上,楊昌濟寫信給因參加南北和平會議滯留上海的章士釗,向他舉薦毛澤東、蔡和森,稱: “吾鄭重語君,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拿著恩師給的推薦信,毛主席從北京來到上海,鼓足勇氣敲開了章士釗的大門。 章士釗非常看重27歲的毛主席,這一把,就幫毛主席籌集到了兩萬塊大洋。 毛主席將這兩萬大洋,全部轉交給了因經費短缺,滯留在上海的新民學會學員們。 臨行前的最后一刻,毛主席決定自己不去了, “我覺得我們要有人到外國去,看些新東西,學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學問,拿回來改造我們的國家。同時也要有人留在本國,研究本國問題。我覺得關于自己的國家,我所知道的還太少,假使我把時間花費在本國,則對本國更為有利。” 1920年年底,毛主席同楊開慧完婚。 1921年7月23日,毛主席和何叔衡到達上海,代表長沙共產主義小組,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 歷史的齒輪,就此開始轉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