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疾山下吳邨看杏花十九首·四》 唐·司空圖 折來未盡不須休,年少爭來莫與留。 更愿狂風知我意,一時吹向海西頭。 “折來未盡不須休,年少爭來莫與留”,短短兩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畫面:杏花爛漫,人們爭相折取,詩人卻覺得,只要還有花可折,就不該停下。 這股近乎執拗的勁頭,像極了生活中那些為熱愛全力赴的瞬間。 就像有人癡迷繪畫,哪怕熬了無數個通宵,只要靈感還在,畫筆就不會停歇;有人為了一場期待已久的演唱會,跨越千里,擠在人潮中,只為離偶像更近一點。 這種對美好的追逐,無關結果,只在乎當下的盡情享受。 年少時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看到喜歡的東西,想要拼盡全力擁有;遇到熱愛的事情,恨不得投入全部的精力。 那股 “莫與留” 的沖勁,是青春最耀眼的底色,也是對生命中美好事物最純粹的回應。 然而,司空圖并未止步于對美好事物的占有。 ![]() “更愿狂風知我意,一時吹向海西頭”,詩人突發奇想,希望狂風將杏花全部吹向西海之頭。 這看似荒誕的愿望,實則飽含深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陷入矛盾:既渴望留住美好,又深知美好易逝。 就像再絢爛的煙花,也只能在夜空中綻放一瞬;再甜蜜的愛情,也可能被歲月沖淡。 司空圖的 “狂想”,恰恰是對這種矛盾的超脫。 他不再局限于個人對杏花的留戀,而是希望這份美好能夠去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看見。 這讓我想起那些無私的藝術家,他們將自己嘔心瀝血創作的作品公之于眾,不求回報,只愿藝術之美能滋養更多人的心靈; 還有那些默默奉獻的志愿者,他們將溫暖與善意傳遞給陌生人,希望美好如同春風,吹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當我們不再吝嗇對美好的追求,不再畏懼失去的痛苦,或許就能真正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就藏在那些為美好而瘋狂、為美好而奉獻的瞬間里。 就像那被風吹向西海之頭的杏花,哪怕最終凋零,也曾將最美的姿態留在了世間,將芬芳傳遞給了遠方。 現代人總在 “得到” 與 “失去” 間患得患失,卻忘了真正的美好從不會消逝 —— 你為熱愛拼盡全力的樣子,本身就是活著的光;你讓美好流動起來的善意,早已在他人心里種下新的春天。![]()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