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領導下實現重大轉折。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路線,重新確立運動戰原則,成立三人軍事指揮小組,逐步擺脫被動局面。隨后紅軍展開靈活機動的四渡赤水戰役,聲東擊西調動國民黨軍,于1935年5月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圍圈,6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在翻越雪山草地后,中央紅軍于10月抵達陜甘寧根據地,與陜北紅軍會師,完成戰略轉移。
總司令 朱德
總政治委員 周恩來
總參謀長 劉伯承
總政治部主任 王稼薔,李富春(代)
副總參謀長 張云逸
總政治部副主任 李富春
前敵司令部
司令員 朱德
政治委員 毛澤東
中央縱隊
1934年12月,原軍委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在貴州省黎平縣合編為?軍委縱隊?,1935年1月19日,該縱隊改稱?中央縱隊?,后恢復原“軍委縱隊”名稱,并精簡為三個梯隊?。
司令員 劉伯承(兼),鄧發(后)
政治委員 陳云,蔡樹藩(后)
副司令員 葉劍英
參謀長 鐘偉劍
政治部主任 李富春(代),李濤(后)
政治部副主任 李富春(兼)
第1梯隊,由中共中央機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第1、2、3、4、5局機關,總政治部,國家保衛局和軍委工兵營、炮兵營、警衛營等組成。
司令員 鄧發
政治委員 鄧發(兼),蔡樹藩(后)
參謀長 鐘偉劍(兼)
第2梯隊,由軍委總衛生部和醫院等組成。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何長工
第3梯隊,由軍委總供給部,通信隊等組成。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邁
干部團,1934年10月長征前夕,由中革軍委整合紅軍大學、彭楊步兵學校、公略步兵學校、特科學校等軍事院校組成。
團長 陳賡
政治委員 宋任窮
參謀長 畢士梯
政治部主任 莫文驊
上級干部隊隊隊長 肖勁光;政治委員 莫文驊(兼)
步兵第1營營長 韋國清;政治委員 黎林
步兵第2營營長 丁秋生
政治營政治委員 羅貴波
特科營
第1軍團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紅1軍團作為中央紅軍主力,承擔戰略轉移的關鍵作戰任務。在毛澤東直接指揮下,該軍團以靈活機動著稱,全程參與四渡赤水戰役,以佯攻貴陽、威逼昆明等行動調動敵軍,為中央縱隊突破包圍創造戰機。5月,其先遣隊(楊得志團)在強渡大渡河戰斗中率先突破天險,保障全軍北上通道。至1935年10月長征結束,紅1軍團減員過半但仍保留核心骨干,其戰術經驗為抗戰時期八路軍115師的組建奠定基礎。
軍團長 林彪
政治委員 聶榮臻
參謀長 左權
政治部主任 朱瑞
政治保衛分局局長 羅瑞卿;副局長 周興
作戰科長 聶鶴亭
教育科長 陳奇涵
偵察科長 劉忠
組織部長 譚政;副部長 劉道生
宣傳部長 鄧小平
群工部長 劉曉
青年部長 肖華
供給部長 趙爾陸
管理科長 周禮
教導營營長 陳士榘;政治委員 蔡書彬
第1師師長 李聚奎;政治委員 賴傳珠(代),黃甦
轄第1團(團長 楊得志);第2團(團長 劉瑞龍,龍振文);第3團(團長 黃永勝)
第2師師長 陳光;政治委員 劉亞樓
轄第4團(團長 耿飚,盧子美,黃開湘);第5團(團長 陳正湘,張振山);第6團(團長 朱水秋)
第3軍團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紅3軍團作為中央紅軍主力之一,以擅打硬仗著稱。該軍團在四渡赤水中擔任側翼掩護,2月參與婁山關戰斗并協同紅1軍團二占遵義,殲滅黔軍8個團。5月強渡大渡河期間,其工兵連協助修復瀘定橋鐵索,保障后續部隊渡江。長征后期承擔后衛任務,在翻越雪山、過草地時多次阻擊追敵,掩護中央縱隊轉移。至1935年10月,紅3軍團僅存2000余人,但其頑強作風為抗戰時期八路軍115師343旅的組建奠定基礎?。
軍團長 彭德懷
政治委員 楊尚昆
參謀長 鄧萍,葉劍英(代)
政治部主任 劉少奇(代),羅榮桓(代),羅瑞卿(后),袁國平(后)
副參謀長 伍修權
作戰科長 李天佑
管理科長 胡里光;副科長 唐延杰
政治保衛分局局長 杜理卿
偵察科長 許建國
執行科長 楊奇清
宣傳部長 黃鎮
供給部長 周玉成
獨立團(1935年1月由第6師縮編組成,2月番號撤銷)團長 李壽軒;政治委員 余瑞祥
第4師(1935年2月該師番號撤銷)師長 張宗遜;政治委員 黃克誠
轄第10團(團長 張宗遜);第11團(團長 耿飚);第12團(團長 謝嵩)
第5師(1935年2月縮編為第13團,師番號撤銷)師長 彭雪楓;政治委員 徐策,李干輝(后)
轄第13團(團長黃珍,彭雪楓);第14團(團長 黃冕昌);第15團(團長 白志文)
第5軍團
遵義會議后,紅5軍團作為中央紅軍主力后衛部隊,承擔最艱巨的阻擊任務。在四渡赤水戰役中,該軍團于貴州土城、云南石板河等地多次阻擊國民黨中央軍追兵,以重大犧牲掩護主力轉移。1935年5月,其下屬37團在金沙江石板河阻擊戰中堅守陣地三天三夜,保障全軍渡江安全。長征中后期,紅5軍團翻越雪山時僅存2000余人,仍堅持完成后衛職責,董振堂親率部隊殿后斷糧斷藥仍死戰不退。至1935年10月抵達陜北時,紅5軍團僅剩不足千人,后整編為紅四方面軍第5軍,1937年董振堂犧牲于西征戰役,余部編入八路軍129師。
軍團長 董振堂
政治委員李卓然,曾日三(代)
參謀長 陳伯鈞
政治部主任 羅榮桓(未到職),曾日三
副參謀長 周子昆
政治保衛分局局長 歐陽毅
作戰科長 曹里懷,劉雄武(后)
偵察科長 楊新章
通信科長 劉培基
教育科長 周子昆(兼)
組織部長 劉希平
宣傳部長 張際春
破壞部長 羅華民
地方工作部部長 邵式平
第37團團長 李屏仁;政治委員 謝良
第38團,1935年夏分別補入第37、39 團。
第39團團長 董俊彥,馬良駿?;政治委員 黃志勇,莊振風?
第9軍團
遵義會議后,紅9軍團被賦予戰略佯動任務,以靈活戰術牽制敵軍主力。1935年3月,該軍團在貴州老木孔以不足5000兵力偽裝主力,引誘國民黨周渾元部3個師追擊,為主力四渡赤水創造戰機。此后,紅9軍團單獨轉戰黔滇邊境,于云南會澤強渡金沙江,繳獲大批物資補充中央紅軍。翻越雪山時,其兵力已不足2000人,仍堅持斷后收容傷員。1935年7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紅9軍團改編為紅32軍,繼續擔任后衛。至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時,僅余數百人,后編入八路軍120師。
軍團長 羅炳輝
政治委員 蔡樹藩,何長工(后)
參謀長 郭天民
政汾部主任 黃火青
作戰科長 劉雄武
偵察科長 曹達興
衛生部長 張汝光
第7團團長 洪玉良;政治委員 周彪
第8團團長 崔國柱
第9團團長 劉華香;政治委員 姜啟化
教導團副團長 李松
川南赤色游擊隊第1縱隊
遵義會議后,中共中央為牽制川滇黔敵軍,于1935年2月抽調紅3軍團部分干部戰士組成川南赤色游擊隊第1縱隊(后改稱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由徐策(政委)、余澤鴻等率領,在川南敘永、古藺等地開展游擊戰。該縱隊以機動戰術襲擊國民黨駐軍及民團,曾攻占長寧縣城,迫使川軍劉湘分兵圍剿,減輕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壓力。1935年7月與紅2、6軍團會師后,余部繼續堅持斗爭,建立游擊根據地,鼎盛時期發展至千余人。但因敵軍重兵“清剿”,徐策、余澤鴻等主要領導相繼犧牲,至1937年基本解體,少數骨干加入新四軍。
司令員 王逸濤
政治委員 徐策
游擊總隊
1935年5月,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為策應主力行動,于川滇黔邊區組建游擊總隊,由王首道任司令員。該部隊由紅三軍團部分骨干及地方游擊隊整編而成,兵力約800人,主要活動于貴州畢節、云南鎮雄等地,以機動戰術襲擾國民黨軍后勤線,牽制川軍郭勛祺部、滇軍孫渡部,掩護中央紅軍搶渡金沙江。游擊總隊曾攻占黔西重鎮大定(今大方縣),短暫建立蘇維埃政權,后遭敵軍重兵“圍剿”,被迫分散游擊。1935年秋,王首道率余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整編入主力部隊繼續長征。
司令員 王首道
政治委員 李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