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你五招 從根源排出體內濕濁 很多人經常感覺頭重腳輕沒精神,以為是感冒了,其實,可能是濕氣在作祟。濕氣,是許多健康問題的根源。它不僅讓身體感覺沉重、黏膩,更會影響我們的脾胃。如何去除濕氣成為了現代人難以忽視的一大挑戰。那么,濕氣重的人具體有哪些表現?該如何給身體“除濕”?一起來聽聽浙江省中醫院中醫內科中醫師黃樂曦的建議。 濕氣:健康的隱形殺手 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 濕氣,中醫稱之為“濕邪”,是一種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的邪氣。其重濁特性會讓人頭身困重,四肢酸楚;黏滯特性表現在分泌物、排泄物黏膩不爽,病程纏綿難愈;趨下特性則指其多侵犯人體下半身,可發為水腫、濕疹等。這些特性使得濕氣成為影響人體健康的隱形殺手。 當濕氣侵襲人體,一系列不適便會接踵而至。黃樂曦介紹,濕氣重的人常會感覺頭重如裹,肢體困重,倦怠嗜睡,還可能伴隨惡寒發熱的現象。此外,還可能出現肢體關節、肌肉酸痛的情況,局部甚至會有濕液滲漏,或表現為皮膚濕疹、瘙癢。有些濕氣重的人還會感到胸悶脘痞,口膩不渴,食欲不振并伴有惡心感,常腹脹腹痛頻繁,大便稀溏,小便則顯得混濁。對于女性患者而言,還可能出現帶下量多的癥狀。 濕氣重成因多樣 環境與生活習慣雙重影響 “導致濕氣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外界因素,也涉及內傷因素。” 黃樂曦講道。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濕,或是經常在水中作業等環境因素導致。內濕則多因飲食不當,如過多食用肥厚油膩或生冷的食物,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職。此外,喜靜少動也是導致內濕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濕邪困脾 脾虛生濕 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 那么,濕氣重的人為什么大多脾胃不好?中醫理論認為,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當外感濕邪時,濕邪往往易困脾,使脾的運化功能受阻,導致水液代謝失常,進而產生內濕。而脾虛之人,一方面更容易受到外濕的侵襲,另一方面容易內生濕濁。外濕和內濕雖然在形成方面有所區別,但是兩者也經常相互影響。外濕與內濕相互作用,形成了濕氣與脾胃之間的惡性循環。因此,濕氣重的人往往脾胃不好,而脾胃不好的人也更容易濕氣重。 日常生活中,如何給身體除濕,黃樂曦醫生提出了以下建議: 改善居住環境 避免居住在潮濕陰暗的地方,保持室內通風干燥,定期晾曬衣物被褥,必要時可以使用除濕器。 勤換衣物 在淋雨或出汗較多時及時更換衣物,避免濕氣滯留在體內。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不要猛吹空調,以防外邪侵襲。 適量運動、規律作息 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濕氣的排出。規律作息則有助于調節脾胃功能,增強我們的抗病能力。 調整飲食結構 可以多吃健脾利濕的食物,如白扁豆、蓮子、薏苡仁、芡實等,少吃生冷、油膩、甜食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醫療法 對于濕氣嚴重者,可考慮服用中藥湯劑調理,或采用針刺、艾灸、刮痧、拔罐、推拿、中藥足浴等中醫理療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濕邪有寒濕和濕熱之分,不同的人體質和病情可能有所不同。黃醫生特別提醒,如果自己不會判斷,建議先咨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辨證施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