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5月18日,浙江首家考古博物館——玉架山考古博物館開館。 抱雪齋第一個按例點開了“那個老撕機”的公眾號,線上看展, 文章鏈接如下: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我可太推薦了!完全超出預期,這是我看過最用心思,學術性最強的考古博物館之一 老撕機是這樣介紹一件玉架山博物館展出陶豆的: 一件馬家浜文化的陶豆,看似平平無奇,但其不僅有紅色陶衣,且豆柄部分的兩側各有四個近螺旋排列的圓孔,這種孔并不是當時為了修復破碎陶器所打的孔,如果這是早期先民對天上星相的觀察,那可就太有意思了。 ![]() 抱雪齋看到這個陶豆的圖片,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這當然是“早期先民對天上星相的觀察”! 而且,這樣的星座,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東宮青龍房宿! 抱雪齋已經反復證明,《周易》一開篇就反復提到的六次“龍”,特指的是天上的東宮青龍,尤其特指的就是房宿四星! 《周易》第三卦《屯》卦,反復提到的“乘馬班如”,特指的也就是天上的房宿四星! “乘馬班如”原來是天象!《周易》屯卦中的天象解析 房宿四星,又稱“天駟”,被視為天上的四匹龍馬,四顆星形成近似直線等距離排列,與這個陶豆上的四個圓孔形狀和排列完全相同(圖片皆引自“那個老撕機”公眾號,強烈推薦)! ![]() ![]() 再來對比一下房宿四星的星象圖,不能說十分相似,只能說一模一樣。 ![]() 僅僅是巧合嗎? 區區四個小孔,如何就能確定對應的就是房宿的星象呢? 抱雪齋全球獨家首家給出證明,證據如下: 第一,對于東宮青龍的崇拜,在最少1.1萬年以前就已經被寫進了《堯典》。根據《堯典》記載,距今大約1.1萬年以前,“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至日永之時,日躔正在東宮青龍房宿大火星!“日永星火”的“火”,特指的就是房宿的別名——大火! 如下文鏈接所示: 事實上,最晚一萬七千年前,《堯典》中提到的四仲中星早就成為了觀測二分二至的標準天象,這也意味著對東宮青龍房宿大火的觀測,在最晚17000年前就已經成熟了,熟透了! 如下文鏈接所示: 顛覆中醫史!《黃帝內經》驚現18000年前星宿密碼,萬年天象誤差解密 那么,對于東宮青龍房宿的崇拜是在何處起源的呢? 答案是: 浙江外海的古三海平原。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虞朝,都城原本就是建立在古長江下游入海口處的三海平原上,但是這個面積廣袤無比的平原在距今1.2萬年前的海水大幅度上漲中被淹沒,導致虞朝的幸存者們逃到浙江山地,在1.1萬年前創建了浙江上山文化。根據《堯典》天象記錄可知,堯舜禪讓的時間正是在1.1萬年以前,大禹治水的時間也正是在這個時期。 所以,在馬家浜文化的陶豆上看到表示東宮青龍房宿的四星排列,我們完全無需大驚小怪,因為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根本就是浙江上山文化和浙江跨湖橋文化的直接繼承者,浙江是虞朝末期和夏朝早期、中期的都城所在,這里崇拜東宮青龍,有什么稀奇? 第二,東宮青龍房宿星象的載體是一個陶豆。這個載體當然很重要。因為抱雪齋早就說過,陶豆這種禮器,從最晚1.1萬年以前虞朝末年的上山文化早期,一直完整傳承了夏商周三代,甚至到了漢代以后還在使用,是地球上起源最早,傳承時間最長,傳播范圍最廣(遍布全球)的禮器之二(第一是酒瓶子)! 詳見下文: 發現中華文明的核心基因密碼:從一個禮器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傳播 地球上最早的陶豆,是在浙江上山文化發現的,這些陶豆,本身就是為了祭祀東宮青龍房宿而創造的禮器! 《詩經·大雅·生民》里就說,為了紀念周人的始祖后稷,祭祀的谷物都是裝在陶豆和陶登里面的: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注釋】 1. 卬(áng):古"我"字,此處指周人始祖后稷自稱。 2. 豆/登:古代祭器。豆為木制高腳盤,登為陶制瓦豆,皆用于盛放祭品。 3. 居歆:安然享用。"居"指安坐,"歆"指享用祭品。 4. 胡臭亶時:疑問贊嘆句。"胡"為何,"臭"指香氣,"亶"確實,"時"美好。 5. 肇祀:始創祭祀制度。"肇"即創始。 6. 庶無罪悔:希望免除罪過與悔恨。"庶"表祈愿。 7. 迄:延續。周人自述祭祀傳統自后稷始傳承至今。 【直譯】 我將祭品盛滿木豆,又將祭品裝滿陶登,食物的香氣開始升騰。上帝安然享用這馨香,為何這芬芳確實如此美好合時?自從后稷開創祭祀之禮,祈求免除罪孽與過失,這傳統一直延續到如今。 【考據補充】 這段出自《詩經·大雅·生民》第六章,記載周人追述始祖后稷始創祭祀制度。考古發現印證,商周時期豆、登等青銅禮器確有形制區分,豆多盛肉食,登盛羹湯。"胡臭亶時"的疑問句式實為宗教儀式中的贊美修辭,通過設問強調祭品馨香合宜。周人通過反復強調祭祀正統性,建構其"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的政治合法性。 《國語》里明確記載,房宿四星是農祥之星,也是農神后稷之星。 《新唐書》也說重點指出了后稷正是感房星而生: 房,升陽之駟也。房與歲星實相經緯,以屬靈威仰之神,后稷感之以生。 【注釋】 1. 房:二十八宿之一,屬東方蒼龍七宿第四宿,由四顆星組成,古稱"天駟"。《史記·天官書》:"房為府,曰天駟。" 2. 升陽:陽氣升發。古代天文學將星象與陰陽五行相配。 3. 歲星:即木星,古稱"太歲"。《淮南子·天文訓》:"歲星之所居,五谷豐昌。" 4. 經緯:古代天文學術語,經指南北向,緯指東西向,此處指天體運行的軌跡。 5. 靈威仰:五方天帝之一,《周禮·春官》鄭玄注:"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 6. 后稷:周人始祖,《史記·周本紀》載其母姜嫄"履帝武敏歆"而孕,感天所生。 【直譯】 房宿,是陽氣升騰的四馬天車。房宿與木星在運行軌跡上實際相互交錯,以此歸屬于靈威仰天帝的統轄范疇,后稷正是感應這種天象而誕生。 【補充解析】 這段文字體現了漢代天人感應思想: 1. 天文與神話的結合:將房宿四星比作駟馬戰車,暗合《周易》"時乘六龍以御天"的意象 2. 星象與農神的關聯:歲星(木星)主農事,后稷為農神,通過"房-歲"交會構建天人聯系 3. 緯書思想影響:靈威仰的提法源自讖緯之學,反映東漢盛行的星象崇拜 《春秋元命苞》載:"房者蒼神之精,周室之象",可與此段互參,說明房宿在周人信仰中的特殊地位。 故《國語》曰: “月之所在,辰馬農祥,我祖后稷之所經緯也。” 【注釋】 1. 月之所在:指月亮運行所對應的星宿位置。古代觀天象以定時令,月建(月亮所在星宿)是制定歷法的重要依據。 2. 辰馬農祥: 辰馬:復合星象概念 辰:指房宿(二十八宿之一),又稱"農祥星",立春時晨見南方為農事開始的標志 馬:指"天駟"(房宿四星),《國語·周語下》韋昭注:"房星晨正而農事起,謂之農祥" 農祥:農業祥瑞的星象,特指房星晨正(立春時房宿見于南天)的農時標志 3. 后稷:周人始祖,名棄,帝堯時任農官,被尊為農耕之神。《史記·周本紀》載:"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 4. 經緯:本指織物的縱線與橫線,引申為規劃治理。《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 【直譯】 (根據)月亮所在的位置,(觀測)房宿農祥星與天駟星的運行,這正是我們的先祖后稷所制定的農耕法則。 【延伸解讀】 此句出自《國語·周語》,反映周代天文歷法與農業的密切關系。古人通過觀測房宿(農祥星)在立春時晨現南中天("晨正")確定春耕時間,結合月相周期制定農歷。后稷作為農業始祖,將天文觀測系統化,形成"敬授民時"的農耕制度,體現中國古代"觀象授時"的科學傳統。這種星象與農事相結合的記載,印證了《尚書·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記載,是研究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史的重要材料。 第三,對于東宮青龍的崇拜,在考古中已經發現了不少,而且遍布全國各地,實證夏朝的疆域早就囊括四海! 比如距今10009—7000年的福建奇和洞龍紋陶片。奇和洞人是1.1萬年以前的禹王直系后人,有龍崇拜毫不奇怪。而且當時的龍無一例外都是蛇形,如下圖所示: ![]() 比如八千年前遼寧查海遺址的龍形堆塑,同樣也是蛇形: ![]() 比如八千年前內蒙古興隆洼遺址的龍形堆塑,也是蛇形。 ![]() 著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龍虎圖,距今六千多年,也是堆塑,但是龍形開始出現了四肢: ![]() 湖北黃岡發現的堆塑龍,距今五六千年,也開始出現了四肢。 ![]() 江蘇薛城遺址,也發現了堆塑的龍,距今六千多年,也出現了四肢,如下圖所示: ![]() 順帶說一句: 薛城遺址,屬于馬家浜文化晚期遺址,和那個有刻有房宿四星星象的陶豆一樣,都是馬家浜文化的,所以這兩個文物實際上都是東宮青龍房宿崇拜的鐵證。 ![]() 這些證據還不夠嗎? 那就再來一個重磅的: 六千年前的城頭山古城,同樣發現了按照東宮青龍房宿星象排列的祭祀遺存! 原文鏈接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