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1時許,呼和浩特出現降雨天氣,根據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氣象局監測數據顯示,賽罕區國家氣象站5月22日單日降水量達61.7毫米,不僅打破該站1998年保持的5月單日降水記錄(41.5毫米),更以月累計100.9毫米的雨量刷新歷史同期極值。接連打破5月歷史同期“單日降水量最大”“月累計降水量最大”“降雨持續時間最長”3項紀錄。這場看似雨強溫和、實則暗藏威力的持續性降水,為北方城市應對新型暴雨模式提供了重要樣本。 據氣象資料顯示,這場持續近30小時的降水過程平均小時雨強僅2~3毫米。但正是這種“細水長流”的特性,使得累計雨量最終達到暴雨量級(24小時降水量≥50毫米)。相較于夏天常見的短時強降水,此類持續性降雨更易引發城市內澇、農田漬害等次生災害。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北方地區正面臨極端天氣常態化挑戰,近年來尤其呈現出“非汛期降雨增多、降水形態多樣化”的趨勢。對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氣象局提醒公眾收好這份暴雨應對指南: 警惕“溫水煮蛙”式降水,持續降雨期間應定時檢查房屋地下室、地下車庫等低洼區域,建議每隔2小時查看一次積水情況。商鋪經營者可在門檻處放置可拆卸擋水板,家庭備用防汛沙袋應置于易取位置。 構建“立體化”預警網絡,除關注氣象部門預警外,建議公眾通過“天氣雷達”類APP實時查看降水云團動態。當發現雷達回波圖上出現持續紅色、黃色區域覆蓋時,需提高警惕。 科學規劃出行路線,遭遇持續降水時,建議優先選擇地鐵等地下交通與高架路段結合的方式出行。駕駛車輛應避開下凹式立交橋。 防范“雨后滯后性”災害,降雨結束后24小時內仍需注意邊坡護坡、老舊圍墻等次生風險點。建議相關部門重點排查墻體裂縫、樹木傾斜等情況。 特殊群體“定制化”應對,獨居老人家庭可安裝智能水浸報警器,與子女手機聯動;地下室住戶應準備“應急逃生包”,包含救生哨、高亮度手電筒等求救工具。 這場刷新歷史紀錄的5月暴雨,是氣候變化的警示鐘,在極端天氣頻發的新常態下,唯有將科技創新與傳統經驗結合,方能筑起守護生命財產的安全堤壩。 內容來源:草原云·北方新報記者 馬麗俠 |
|